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魏书》、《北史》均不立传,生平 事迹不甚可考,有的说他曾任北齐期城郡太守, 也有的说他官至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不过从 本书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来看,作者曾任北魏 抚军司马,担任过奉朝请,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 中后期的全盛与变乱。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年),杨衒之因有事重经洛阳,看到昔日金碧辉 煌、鳞次栉比的寺院宫观都成了鸟兽出没之所与 牧童野老往返之地,于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之 余,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一书。
伽蓝,梵文Samgharama(僧伽蓝摩)音 译的略称,意思是“众园”或“僧院”, 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写这部书,不单是 为了记录北魏佛教全盛时期的概貌,也是 为了记叙当时社会的富庶,追溯祸乱的由 来,悲慨繁华的消失。因此,这绝不仅仅 是一部关于北魏佛寺的书,而且包含了丰 富的社会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 活、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 此书多采用单行散句,也杂有四六骈偶 句式,文笔洗练流畅,风格秾丽秀逸。
南北朝的骈文
一、骈文的概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 讲究对偶,因其对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 为骈文。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 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其他如讲究文采 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多用四六 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二、骈文的产生和成熟
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 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 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 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 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
(三)《水经注》的内容、特点及地位 《水经注》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 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不 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 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 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 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 全面描述。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 多。
在写作体例上,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 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 式。 从涉及的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 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 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 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如此,书中还谈 到了一些外国河流。 总之,《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 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 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 Nhomakorabea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 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 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 交映,有时见日。 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 ng) 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 (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 )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二)关于《水经》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 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 流一百三十七条。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 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 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 的地理学巨著。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 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 说清楚。
五、作品赏析 吴均《与宋元思书》
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札的节录,是书信形式的 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骈体文的传世名作。魏晋 南北朝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 神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山水 文学的蔚起。作者集中地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的 奇异独绝的山水景色,透入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深刻 的审美体验,并流露了对世俗的厌倦情绪。
第三节 南北朝的散文
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 韵的文体。 南朝文坛骈文占据着统治地位,纯粹的散体文 章的创作处于衰微的地步。在史传方面较为著 名的作品有宋范晔的《后汉书》,但也受到骈 俪文风的影响。北朝散文虽也受到骈体文的影 响,但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 阳伽蓝记》和颜之推《颜氏家训》等散文名作。 总的来说,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时代,要彻 底改变这个局面,还有待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三、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
南北朝骈体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 宋代的骈文名家有鲍照,其代表作是《登大 雷岸与妹书》和《哀江南赋序》。 齐、梁时代骈文名家、名作有: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 中书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 《与宋元思书》等。 此外,刘勰的《文心雕龙》、徐陵的 《玉台新咏序》,也都是优秀的骈体文。
一、《水经注》
(一)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470—527)字 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 文家。 出生于宦官世家。 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 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担任 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 郎将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 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 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 (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 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 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 职务。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
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 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 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 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 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 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 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 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 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 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 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 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