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冠状动脉疾病
对巨大冠脉瘤(>8mm),主张阿 司匹林与华法林联合治疗。
低分子肝素经皮下注射给药安全,无 需定期监测。部分学者提倡在婴儿治 疗中可运用低分子肝素代替华法林。
Takayasu动脉炎
1.又称高安血管炎、无脉症、特发性主动脉炎,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主要侵犯大动脉及其分支,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 炎症闭塞性疾病。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 性症状及无脉症;
辅助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1. 冠状动脉瘘因瘘管粗细不等、瘘口大小不一、血管走行复杂多 变等原因,有时对于超声诊断具有一定困难。
2. 冠状动脉造影能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瘘起始部位,形态及血液分 流部位和分流程度,从而对本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因此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指标。其主要表现为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其分 支增粗、迂曲,严重者可以呈瘤样扩张,通过异常的通道,血流可 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心脏大静脉及冠状静脉。
• 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 种类型: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 头部、上肢受累 胸-腹主动脉型 — 下肢受累 广泛型 — 广泛受累 肺动脉型 — 肺动脉受累为主,单纯者少见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非特异性
1. ESR:反映TA活动的重要指标,疾病活动时,ESR增快 2. CRP:临床意义同ESR,为反映疾病活动指标之一 3. ASO:部分近期有链球菌感染者可出现阳性反应 4. PPD:部分患者有结核感染或活动性结核,PPD可呈阳性 5. 其他: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炎
体征
心前区可闻及Ⅱ-Ⅲ级连续性杂音,有时可伴有局 部震颤,杂音最响部位与动脉瘘口部位有关。如冠 状动脉-右室瘘,杂音以胸骨左缘第4、5肋间为著; 冠状动脉-右房瘘,杂音以胸骨右缘第2肋间为著。
辅助检查
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三分之二患 儿有心电图改变,包括心肌缺血、心 梗、心脏大、心律失常
胸片:三分之二患儿可见心脏肥大, 16.5%患者肺血增多
辅助检查
心电图显示:Ⅰ、avL、 V5、V6出现异常Q波。
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特征性表现
1. 左冠状动脉与主动脉无正常连接,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可 正常或轻度增宽;
2. 肺动脉左侧或后侧近肺动脉瓣处探及异常血管开口或异常注入 肺动脉的连续分流信号,以舒张期为主,流速一般不超过 2.5m/s;
3. 左冠状动脉内血流逆向灌注;
临床表现
球结膜充血 草莓舌
口唇皲裂 颈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肢端膜状脱屑
肢端硬性肿胀
皮肤多型红斑
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辅助检查
典型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表现
1. 冠状动脉炎:二维上可见冠状动脉壁的灰度增强、扩大、发生率 约为50%。
2. 冠状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远端动脉瘤常与近端动脉瘤并存, 孤立性远端动脉瘤罕见,动脉瘤可呈囊状、梭状或管状,严重 者可发生血栓,管腔闭塞及心肌梗死,少数发生瘤体破裂。
结构性异常
冠状动脉瘘
1. 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
直接与心腔或大血管异常交通。
2. 由Krause于 1865年首次描述, 占 先天性心脏病的0.4%,是冠状动脉 先天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几乎占 一半。
3.该病主要为先天性,也可为获得 性,如外伤、感染或医源性等。
冠状动脉先天畸形
先天性冠 状动脉瘘
3. 缺血性改变:可表现为节段性或整体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脏射 血分数下降。
4. 其他:可显示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及乳头肌功能不 全。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增宽
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增宽
治疗
对于轻度冠脉病变,在运用小剂量阿 司匹林时,可联合运用其他抗血小板 药物,如潘生丁、氯吡格雷等。
右冠状动脉-右室瘘
辅助检查
冠状动脉CT表现
1. 受累的冠状动脉和/或其发出的侧支血管瘤样扩张或局限性狭窄, 迂曲走行形成血管网,并最终汇入异常心腔或血管;
2.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出现“射血征” “射血征”指异常分支血流经瘘口呈柱状喷射入背景呈低密度的肺
动脉内。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1. 图1 A-C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A、B示左、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发出侧枝血管于肺动脉周围形成畸形血管团;C示迂曲血 管团末端形成局限性瘤样结构在肺动脉主干内形成典型“射血征”。 2. 图2 A-C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A示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分别向后、前发出两支,向后者迂曲走形,末端向前膨大形成 瘤样结构;向前者血管分支增多,迂曲走形,形成畸形血管团,注入肺动脉主干;B、C示迂曲血管团末端形成瘤样结构 并以窄束血流汇入肺动脉主干,形成典型 “射血征”。
临床表现
1. 持续5d以上的发热、球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弥漫 性潮红、颈部淋巴结 肿大、指(趾)端硬性水肿及膜 样脱皮为主要表现;
2.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较为突出及严重,主要累及 中等大小的血管
3. 冠状动脉受累较为突出: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 、狭窄、血栓及心肌梗死等
4. 有一定病死率,甚至导致患者猝死。
3. 主要类型: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最为常见; 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双侧冠状动脉均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附加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
婴儿在出生后2-4个月即可出现喂奶或排便时呼 吸困难、烦躁、哭闹、面色苍白、大汗,甚至意 识丧失等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表现,易被误认为 为婴儿胃肠绞痛。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最常累及右冠
状动脉,约占60% ;累及左冠状动脉, 约占40%;累及双侧者不足5% 。
瘘口开口最常位于右心室,约占45%; 其次为右心房,约占25% ;肺动脉约占 15% ; 开口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不足10 %。
临床表现
症状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分流量的大小及方向。 一般在儿童期多无症状,成年后可出现心悸、乏力、 心绞痛,活动后气促和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 表现。
尖部室壁瘤; 4. 可继发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表现为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超声心动图检查
辅助检查
CT及冠脉造影可直观显 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 动脉;右冠状动脉扩张, 血流经侧枝循环流入左 冠状动脉。
Hale Waihona Puke 治疗冠状动脉异常起 源患者明确诊断后 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分布与走形 异 常
冠状动脉心肌桥:
后天性-冠状动脉疾病
Takayasu动脉炎
川崎病
儿童超重与肥胖、 吸烟、遗传等高危 因素与成人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
家族性高胆 固醇血症
川崎病
川崎病
1.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 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 尤其是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狭窄、 血栓、闭塞,从而进展为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等; 3. 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冠状动脉疾病。
➢ 部分冠脉走形于心肌内,心肌收 缩时这部分冠脉受压
➢ 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三级: <50%—Ⅰ级,50%—75%—Ⅱ级, >75%—Ⅲ级
➢ Ⅰ级不需要治疗; Ⅱ级可用β-受 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若效果不好,可行手术治疗;Ⅲ 级需行手术治疗
数目异常
-单—冠状动脉 ➢ 最罕见的冠状动脉变异之一; ➢ 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03%; ➢ 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符合上述6 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 此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是90.5%和97.8%。
2006年,欧洲风湿病联盟 及欧洲儿科风湿病学会诊 断标准
主动脉或者其主要分支的影像学 检查结果异常,同时伴有至少下 列4条诊断标准中的1条: (1)外周动脉搏动减弱伴有或不 伴肢体间歇性跛行; (2)双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 mm Hg; (3)大动脉及(或)其主要分支听 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4)高血压(以儿童的正常参考范 围为依据)。
治疗
• 治疗应首先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用药 • 活动期病例--激素+免疫抑制剂
强的松0.5-1.0mg/(kg·d),逐渐减量至5-10mg/d后维持一段 时间;甲氨蝶呤,10-15mg/(m2·次)口服,每周1次。 • 病情难予控制且反复活动者(如高热不退、动脉阻塞症状加重者) 甲泼尼龙+环磷酰胺 以控制活动,延缓进展,对大多数患儿有 效 • 控制感染--抗结核/抗链球菌/抗病毒 • 对症治疗--扩血管/强心/利尿/抗凝/溶栓等 治疗 • 慢性静止期且阻塞症状严重影响功能者
3. 20%累及冠状动脉。
临床表现
• 全身:发热、食欲不振、多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结 节红斑等,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 局部: 病变近端高血压,远端缺血。按受累血管不同有头痛、 头晕、晕厥、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 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下腹部、肾区血管杂音,两 下肢收缩压差>10 mm Hg
4. 室间隔内无或有少量冠状动脉侧支血流 —— 由于幸存至1岁以后的患者均已拥有足够的侧支循环,因 此该征象可作为1岁以后患者超声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 显著标志
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非特征性表现
1. 左室乳头肌(主要是前外侧乳头肌)缺血性纤维化,回声增强, 增厚率降低,可伴二尖瓣脱垂和反流;
2. 左室扩大,心功能低下; 3. 室壁运动异常,尤以左室前壁、侧壁明显,部分患者可合并心
分类
冠状动脉疾病
先天性 冠状动脉变异
后天性 冠状动脉疾病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变异
起源
分布与走形 数目
结构
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1. 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发病率在新生儿约1/30万,占 先天性心脏病的0.24% —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