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结构调整实现的“华丽转身”——第二化肥厂从“化肥”转型为“煤化工”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和经验

由结构调整实现的“华丽转身”——第二化肥厂从“化肥”转型为“煤化工”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和经验

由结构调整实现的“华丽转身”——第二化肥厂从“化肥”转型为“煤化工”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和经验“凌逸群同志高兴地表示:‘经过厂、车间、一线人员共同努力,煤化工装置运行达到国际水平,这非常不简单,过去没有效益的原料转成煤化工装置后,实现竞争力,这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的华丽转身’,要认真总结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经验。

”——引自《齐鲁石化报》第4317期“走出齐鲁,发展齐鲁--凌逸群同志在第二化肥厂调研侧记”。

回顾第二化肥厂建厂的将近四十年时间,从最初的生产合成氨化肥的三千多人大厂,到后来转战丁辛醇和精细煤化工,直至现在,千余人做实丁辛醇、创煤气化品牌,历经辉煌、限产、停产、彷徨、转产、再创业、爬坡,有三个基本意识一直不离不弃在热爱二化、忠于企业的人的脑袋里和手掌上,那就是:干好当下、把握机遇、筹划未来。

正如中国石化副总裁,齐鲁石化总经理、党委书记凌逸群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认真把事情做对、用心把事情做好”。

上部:历程篇1974年至1998年,第二化肥厂是名符其实的化肥厂。

因建成在第一化肥厂之后,故名第二化肥厂。

由于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项目,所以为世所瞩目。

建成后,产品质量过硬,加之市场广阔,所以非常辉煌,付出艰辛努力的卓越人才走上了高级领导岗位,曾走出共和国的部级干部。

但是,到上个世纪末,因为原料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企业效益开始大幅滑坡。

虽然经过多次改造,以致化肥装置使用的原燃料达6种之多,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1999年,迫于无奈,甲醇装置被迫停产,尿素装置开始限产,企业效益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到2001年3月12日,尿素装置停车,合成氨装置改造为制氢装置,向炼油厂供氢。

而制氢模式运行也不到两年时间,就再次由于原料问题于2002年11月20日停车。

化肥装置从此闲置起来。

截至2004年底,企业累计亏损达7亿元,五套生产装置停运了三套,1000余名干部职工待岗、换岗。

在该厂陷入低谷之时,中石化集团公司和齐鲁石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化肥装置生产时,公司主管部门和厂一起,共同与油田协商原料问题;化肥价格看好时,又及时决策停产甲醇,将用于生产甲醇的合成气全部转供化肥装置,仅此一项每天可增产化肥400余吨;化肥生产亏损时,制氢改造工程也是按照集团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的总体要求和齐鲁石化优化生产的整体方案实施的。

在依托公司的同时,该厂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精细化工发展的步伐。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集体企业的优势,当年设计、建设、投产了“两铑”、气体液化和醋酸丁酸纤维素等3套新产品装置,年新增工业产值365万元。

在齐鲁公司的支持下,又建成投产了丙烯回收项目;分三步实施了锅炉燃料结构改造,即油气对半混烧、实施煤焦油替代渣油技术改造、抢建投用了增引热电厂蒸汽管线;仅用一个月时间建成投产了碳三回收装置。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完成了丁辛醇装置缩合废碱液处理项目中试;丁辛醇液相加氢及丁醇气相加氢催化剂工业侧线试验获得成功,为丁辛醇催化剂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真正使第二化肥厂起死回生还是来之不易的辛醇异丁醛项目。

最初,乙烯二期改造后富产丙烯的下游平衡方案有三个:一是扩建聚丙烯方案;二是扩建丙烯腈--ABS方案;三是扩建丁辛醇方案。

公司积极组织方案论证与总部反复沟通协商。

最终,结合齐鲁实际、体现齐鲁特色、有利于延长加工链和促进做精做细下游产品的思路,使集团公司将扩建聚丙烯方案最终改定为扩建丁辛醇。

2003年4月11日,丁辛醇改扩建项目得到中石化批复。

这成为金山、扬子、燕山、齐鲁四大乙烯改造下游唯一发展丁辛醇项目的企业。

事实证明,当年两级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

2004年,按照齐鲁石化“四个一切”要求,仅用时10个月,就完成投资总额5.1亿元,年产19.2万吨的辛醇装置,胜利实现与乙烯二轮改造同步开车的最终目标,成为乙烯二轮改造7套装置中立项开工最晚、建设周期最短、生产达标最快、验收签字最早的一套,创造了齐鲁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该装置的建成投产,成为该厂扭亏为盈的转折点,之后的六年,企业累计产生效益逾24亿元。

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士气,而且为第二化肥厂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年底,资源优化项目获总部批复,第二化肥厂真正走上了发展振兴的希望之路。

齐鲁石化资源优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由水焦浆造气装置、锅炉储运装置、空气分离装置(由BQG合资公司管理)组成,是集原料气、工业氢气、蒸汽和电供应为一体的大型联合装置。

其核心是针对齐鲁石化原料结构的现状,进行原料、燃料结构调整,采用成熟的水焦(煤)浆加压气化工艺技术生产甲醇合成气、羰基合成气及氢气,向齐鲁石化下游产品提供原料。

配套建设3台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和3台汽轮发电机组,替代第二化肥厂当时运行的2台燃油锅炉,为新建气化装置、甲醇装置、丁辛醇装置及该厂原有蒸汽用户提供各种参数的蒸汽,实现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2005年7月29日,项目破土动工。

2006年开始对原化肥装置进行拆除,设备及零部件转运至四川达州。

2006年12月之后,配套建设的3台CFB锅炉和3台汽轮发电机相继建成投用。

2006年9月20日煤气化装置破土开工,2008年10月24日,该装置顺利实现一次投料成功,11月4日,产出合格产品。

2010年,在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后,装置运行趋于稳定。

当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开始提升,连续运行周期逐步拉长。

2013年4月8日,距上次全装置停车481天,经技术供应商确认,创出全球同类装置连续运行最长周期纪录。

同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该厂的历史最好水平。

下部:经验篇上级支持。

这是个非常俗套的题目。

但事实上,没有上级的关怀与帮助、认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这种付出,从上篇中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为让第二化肥厂能够渡过难关,小到改造、大至转型,出谋划策、给予便利。

不仅如此,无论是1999年的工资调整,还是2003年的分配制度改革,还都将该厂列入一类生产厂,在各项指标上与其他盈利厂一样对待。

2001年和2002年,康平社区共计有近300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建成投用,几百户职工喜迁新居,同时,新建了变电所,扩大了绿地面积,居民楼安装了单元防盗门,进行了采暖系统改造,并在部分装置停产后,仍批准通过内部优化,保证了热水和采暖供应。

近几年,随着企业效益的逐年提高,对改善职工生活方面的投入也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倾斜。

自强不息。

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是有诸葛亮国家也照样会灭亡。

二化人一直以来,坚守着踏实肯干、默默付出,奋发向上的秉性,特别是有了装置停产、人员闲置的经历,心智逐渐成熟。

停工的那段日子,“从未有过的惶恐和烦躁,遥遥无期的长假,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紧紧地束缚着每一位待岗职工,低迷焦躁,辗转难眠,失去的时候才懂得了珍惜”--引自一名原尿素车间普通的职工;而在岗的人,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厂衰我耻”这句原本只是口号的一个词的含义。

于是,就有了连续奋战三昼夜,不停车抢修空分冷箱,减少损失五百万的事迹,就有了全面展开的“生产自救”,使700多工人做到了“停产有活干,待岗不下岗”的可贵场面,以致后来,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从而有了辛醇异丁醛项目,而且仅用11个月就完成建成投产的奇迹,继而有了资源优化项目。

资源优化项目说到底就是原料由油改为了煤。

而煤固有的物质属性,决定了其对生产用设备、仪表阀门、管线都存在一定的磨损以及化学反应的不确定性。

由此导致,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定期进行定向的维护和变换操作(三台气化炉两开一备)。

装置产生废水(灰水)的处理也直接影响到环保的指标,必须对整个污水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造。

所有这些,从资金方面都需要保障,但每年的维修费用却是极为有限。

同时,对于一个1974年建厂的、目前在岗职工占95%均有15年以上工龄、平均年龄为45岁的“老”企业,从原来的油化工“改行”从事煤化工,原有的经验、成型的操作流程、成熟的工艺要求、完善的事故预案等等,都将被推翻,一切从头必须再来。

这些客观存在延伸出来的还有操作、维护人员,因工作量成倍增长、工作环境(煤灰、粉尘)恶劣,提出的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保护品样式、延长(申请)个人休假时间(资格)、增加薪金奖金收入等要求。

所有这些现实困难绝不是笔墨能够简单描述出来的。

“我们走上了这条路,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和别人达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坚定的走下去,而且作为齐鲁的尝试,我们要走的扎实、走的精彩。

”作为一厂之长,宋洪澎在不同的场合里多次对着全场基层领导干部和自己的职工强调。

其时,所有人都知道,历史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命运如何全凭自己,是苟且还是争先,那不是个问题。

全民行动。

智慧与汗水同时挥洒在这片热土上,用科学的计划检修替代救火式的抢修,用廉价高质的国产设备替代高价订货周期长的进口产品,用探索与改造消除问题与隐患,用辛劳和勤奋补充仪表自动化存在的不足,甚至自己冒着高温被烫伤的危险疏通锅炉冷渣器,自己琢磨尝试修旧利废保证备品备件,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外请需花费十几万的考核系统保证各项工作到位。

2010年7月,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安喜到齐鲁,为第二化肥厂整体工作再上台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思路更加明确、开朗,工作效率和成绩更加明显,干部职工队伍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完善的“三道防线”、细致的指标控制、负责的安全监督、创新的修葺改造、积极的全员参与,三年后,第二化肥厂人书写了煤气化史上的新篇章。

谋求发展。

无论是当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尝试精细化工,还是后来的原料改变、流程再造,发展都是第二化肥厂任何一个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发展思路要符合形势,方向要顺应潮流。

当年,建设辛醇异丁醛项目,使该厂成为亚洲最大丁辛醇生产基地,这种规模效应在后续的数年得到了回报。

后来的煤气化又为继续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强化生存能力创造了条件。

如今,各地丁辛醇项目陆续上马,打压了盈利空间,甚至导致刚开车就亏损、越开越亏损的结果。

假如没有资源优化项目,不是使用煤做原料,没有那么大的规模,相信又会步履维艰。

现在,该厂正在筹划使用第三代丁辛醇催化剂,从而提高装置生产的效率、进一步降低能耗物耗,同时,考虑并上报扩大煤气化生产规模,增加气化炉,全面为炼油提供充足廉价氢气的同时,为齐鲁石化整体以及第二化肥厂自己增加效益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这些,都是一心为企业、一心为职工幸福贡献心智的最为根本的表现,也是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所在。

大家庭。

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以及未提到的三产单位改制分流、上市存续规范分开、与美国伊士曼合资、和德国BOC共建等,第二化肥厂厂区内现有,包括第二化肥厂、二化实业部、伊士曼、齐鲁BOC(BQG)、淄博隆邦、淄博诺奥、淄博鲁齐等7家单位,公司的13个不稳定群体,在第二化肥厂都能找到相关的身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