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笔记(11、12课)

高一历史笔记(11、12课)

高一历史笔记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探究: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怎样?3、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评价它们?4、天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原因列强侵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封建剥削直接原因:广西地瘠民穷,自然灾害严重2、准备洪秀全创“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起义3、金田起义1851年1月4、永安建制严肃军纪、永安封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1852年创建湘军,1854年始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分两路,他居一方指挥,分三路围攻天京,1864年7月陷天京,太平天国亡。

后从事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1870年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1865年署两江总督。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长期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开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用海关税购军火、军舰,建立北洋水师。

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包括《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圣库)《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分配问题: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产品分配问题: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评价:进步性——革命性: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贼情汇纂》载:“秀清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造言既毕,其为君臣如初。

”△《李秀成自述》载:“(东王)权太重,要逼天王封其万岁。

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诸王混战→“国中无人,朝中无将”2、形成新的领导核心军事上: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政治上:颁布《资政新篇》(洪仁玕)《资政新篇》: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但它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施。

3、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4、天京陷落1864讨论:与中国古代农民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起义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特点:1.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2. 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原因:1.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中国在列强侵略下开始半殖民地化。

特点:⑴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性质);(2)利用外来宗教组织发动;(3)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4)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失败的原因: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3)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的主要功绩(历史意义):1、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扩张政策(根本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索)清政府:腐败落后2、经过(1894~1895)战争经过: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1)平壤战役(2)黄海战役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3)辽东之战(4)威海之战“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3、战争中各阶层的表现(1)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避战(2)爱国军民英勇抵抗左宝贵、邓世昌反割台斗争4、结果和影响(1)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2)影响: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掀起瓜分狂潮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 经过(1900~1901)天津→廊坊→北京3. 中国各阶层的表现清政府:利用义和团→镇压义和团,“尽心议和”爱国军民:义和团和爱国清军英勇抵抗4.结果和影响:(1)结果:签订《辛丑条约》(2)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程度大大加深;半封建社会。

课堂练习:1、右侧三幅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危害严重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他们的签订顺序是:A、《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2、上述三个条约的共同点有:①割占土地②开埠通商③损害中国主权④经济掠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3、在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是A、赔款B、割地C、设厂D、开放新的通商口岸4、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探究: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8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海上列强。

此时日本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定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

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16位。

”——《晚清七十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炮火、航速等方面占有更明显的优势。

日本联合舰队舰炮总数比北洋舰队多92门,其中最为重要的速射炮一项,日本方面为192门,而北洋舰队只有27门。

日本海军参战各舰的平均速度比北洋各舰快1节,特别是第一游击队的4艘快速巡洋舰更是北洋诸舰望尘莫及。

”——《中国近代海军史》“1888年,仅光绪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

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

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恶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修颐和园之款)处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

其时正当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海军建设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

因此,自1888年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

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

兹均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伊藤首相接到谕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

全国华族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

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

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海军史》“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厂知道它的老主顾(李鸿章)的脾胃,特以新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

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知非买不可。

但是……举朝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

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的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晚清七十年》中国战败原因:1、主观原因:(内因)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④清军装备落后2、客观原因:(外因)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发表《军事意见书》《外交政略论》的日本首相山县有朋。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1870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征朝论》李鸿章:甲午战争中,他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不得不亲自赴日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

伊藤博文:日本内阁首相,在他执政期间发动了甲午战争,战后任日本政府和谈全权代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探究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省变成它的势力范围;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把东北地区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变成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并把长江流域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日本:将福建变成它的势力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