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观点。
本文则支持那种将其作为一个持续数年的过程的看法。
义和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的名称,尽管各地义和团基本上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多数都使用了“义和团”这样一个类似于乡团的名称;二是它的宗旨和口号,多数都是标举“兴清灭洋”、“扶清灭洋”等等的内容;三是义和团扬言“刀枪不入”,有喝符念咒、降神附体等仪式,追求超自然的力量。
考察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形成和兴起,就应该主要考察这三个特点是怎样出现并泛化的。
据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义和团运动起源的过程粗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与完形期。
一、义和团的雏形期,以大刀会的兴起与传播为标志早在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大刀会。
如京官左绍佐在上徐桐书中就指出:“佐尝问之山东人,云义团不知所自始,山东先有大刀会,……”[1]当时的报纸也说:“山东大刀会即拳会之初基,爝火涓流,蔓成巨祸。
”[2]在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则多数把义和团和大刀会说成是一回事。
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蒋廷黻30年代著《中国近代史大纲》,认为“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3]。
当时时代尚近,比较可信。
大刀会初起时活动在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的豫、皖、苏边界地区。
以习练与传播金钟罩术(也称铁布衫法)为主要特点。
在不同的地区,开始时可能名称也有所不同。
如1895年在曹州府首县菏泽,这一组织就称作“同心会”。
据当时的曹州知府毓贤报告:“本年正月间,有外来匪徒传习练气邪术,自谓刀砍不能伤,名曰铁布衫,又曰同心会。
”[4]还有一种叫“一心会”的组织,一见于巨野县,一见于观城县,可能就是同心会的别称。
[5]金钟罩取“金钟罩体”之意,至迟在清代乾、嘉年间就已开始流传,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教习者声称,练成后可以不畏刀砍棒击,有所谓“刀剑铁尺不能伤身”[6]的说法。
1891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时,起义组织之一的“武圣教”,是以金钟罩术为基础创立的,宣传“能避刀兵劫数,枪炮不能伤身。
”[7]这是金钟罩能避枪炮的最早的说法。
后几年兴起的大刀会,同样扬言“不畏棒击刀砍,不畏火枪洋炮”,“刀枪不入”[8]。
江苏省徐州道阮祖棠1896年经过实地调查,对大刀会的仪式和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并指出当时“愚民无知,惊为神术”[9]。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统治阶级救国乏术的时候,金钟罩的这种“神术”,使不少下层群众以为是找到了抵御外敌的理想手段,大刀会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大刀会于1894年兴起于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地区,绝不是偶然的。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
山东作为京畿屏障,是日本军队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战争对人心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山东的匪患也日益严重,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共同重视的问题。
这两者是大刀会兴起的重要机缘。
山东的匪患遍及全省,但以曹州府为最甚。
文献记载说:“山东曹、兖、沂数郡,民氛素强,近年萑苻啸聚,动辄结队成股,劫掠焚杀,俨同巨寇,民不聊生。
”“该匪等骑马持械,聚众横行,扰拒官兵,俨同对敌。
”[4]这些盗匪的重要特点,是结股成群,使用新式快枪,拥有马匹,杀伤力大,机动性强。
1894年4月间,清政府的“上谕”即指出,山东省“盗风不靖,劫案迭出,大为行旅之害,亟应认真整顿。
”[10]6月又谕令山东地方大员“严饬派出各营,会同地方文武实力兜拿”,“并著通饬各属一体严密巡缉”。
[11]7月间,匪首王石朋等持洋枪焚劫巨野县龙gù@①集,击毙清军军功张振标等5人,勇目尹福琳等13人[4]。
土匪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可概见。
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加强山东沿海的防务,清廷调在中法战争中建有战功的李秉衡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到任后,清廷明确指示他说:“刻下海口防务及曹州一带盗匪,尤应妥筹办理,勿稍大意。
”[4]可见清政府并未因为甲午战争爆发而放松对土匪的警惕。
李秉衡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奏称;“窃维现在倭氛不靖,海防是急,然备外患必先清内讧。
……若不赶紧捕治,深恐贻患燎原,于海疆防务大有关系。
”[4]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前方战事紧急,曹州镇总兵王连三也统防营开赴前敌,地方顿然失去了震慑力量,岳迷功(岳二米)、段二瞎子、谢五瞎子等被称为“杆子头”的土匪更形嚣张。
如李秉衡所奏,正当军务吃紧之际,“动言某日劫庄,某日攻县,民情惶惑,各有戒心”[4]。
为落实清廷提出的两项任务,李秉衡在移节登州部署海防前,首先对缉匪问题进行了安排。
本来,曹州知府繁贤已由前任巡抚福润奏报送部引见,正准备交卸府篆,李秉衡奏请将其留任,责成其专办兖、沂、曹三府盗贼,添募勇队,并将附近防营准其调遣,还决定“分饬各属举办团防,……务使遗患不留”[4]。
甲午战争中,曹州府虽然不在海防前线,但对日本侵略的感受同样是强烈的。
山东是北洋门户,本身筹备防务的任务很重。
而清政府把抗击日本侵略的重点放在了直隶和东北,山东还要组织兵力、饷力、长夫支持上述地区。
由南方北上的清军以及军火给养,山东也要负责雇觅车船运送。
所有这些沉重的负担,需要各府、州、县一齐动员,共同完成,曹州府也不例外。
此外,曹州府还有其特殊之处。
一个是募兵的问题。
甲午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大量招募兵勇。
曹州民风强悍,其兵勇素以敢战闻名,因而成为征兵的重点地区[12]。
战时征兵,牵动方方面面,生离死别,特别震动人心。
更兼征兵时必然伴随着反侵略战争的宣传与动员,给当地群众民族主义情感的提升营造了适当的氛围。
其次,曹州地处南北通衢,北上的清军也给这里带来了激动。
据周锡瑞(Esherick,J.W.)的研究,军队从内地火速赶往北方和沿海一带,“某些小客栈墙壁上的留言以及冲突正在扩大的谣言表明,有些中国人相信西方列强也卷入了对中国的进攻。
”[13]由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到对整个列强侵略的愤怒,使这一地区的爱国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
再次,对内打击土匪的行动,这时也赋予了爱国与对外的意义。
毓贤在曹州等府州举办团练,必然把李秉衡所谓“备外患必先清内讧”作为动员群众的主旨,使人们认识缉匪对于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意义。
这种通过行政机构贯穿到基层每个乡村的宣传动员,也会使当地的国家危亡意识得到强化。
一方面,土匪肆虐,社会生活不安定;另一方面,日本侵略,民族矛盾空前加剧,人民群众的救亡意识达到高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大刀会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
大刀会的初兴,是从打土匪入手的。
单县、曹县、成武等县地方官1896年初在禀报中曾指出过大刀会初兴时的这一情形,说:“前因海氛未靖,各处匪徒间有蠢动,民心恐惧。
正虑防范无策,适有曹县监生刘士端……等遇一游方无名道士,精通金钟罩法术,即传言之大刀会,能避枪炮利器。
刘士瑞等闻之奇异,各因防贼保护心切,随从该道士习试不虚,并帮同各团长捕获巨盗多名送究。
屡试屡验,于是乡民互相学习,藉资保卫,珍为秘诀。
”[9]曹州知府毓贤奉命缉匪却成效甚微,于是对大刀会勇于捕盗并“获匪送府”的行动采取了“重犒鼓励”的措施,大刀会也因此更加积极配合政府捕盗。
时间不长,菏泽、成武、单县、定陶、曹县等处土匪敛迹。
大刀会因而名声大振,“官民交依为重”。
江苏省徐州道阮祖棠1896年对大刀会的迅速发展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倡百和,潜滋暗长,党类日繁。
……人皆推其侠义,争归附之。
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
甚至营县局卡,亦有招募防卫。
因之蔓延传习,愈结愈盛。
东省最众,豫省次之,皖又次之,徐郡与东省壤地相接,近亦有入其会者,共约有两三万之多。
”[9]大刀会在发展初期即已具备了“灭洋”的宗旨。
国家图书馆藏有光绪二十年九月(1894年10月)一位主战派官员的一件奏折的抄件,该奏折在陈述主战的理由时说:“又况外患不除,内忧恐起。
近闻山东曹濮、安徽颍亳各地方,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
道路传闻,未知确否。
”[14]这里出现了一个“兴华灭洋”口号,它比后来出现的类似口号早出了4年多的时间,虽属“道路传闻”,但其真实性是不容否定的。
山东曹濮、安徽颍亳正是大刀会发生的地区,在这里出现的“兴华灭洋”口号,只能是大刀会提出来的,当时当地不可能有其他的“伏莽”能提出这样的口号[12]。
从甲午战争时期曹州地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整个社会氛围来看,“兴华灭洋”口号的产生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
对于大刀会拥有这样的口号,还可以提出一个佐证。
1898年4月来山东游历的德国人海司(Ernst von Hesse-Wartegg),记载大刀会的宗旨为'Vertreibung der Mandschuregierung,Vertreibung der 附图{图}'[15],此语译成中文应该是“反清灭洋”。
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教会有意抹煞大刀会“兴华”、“兴清”的宗旨而将其说成是“反清”的,借以挑动清政府惩办大刀会。
如单、曹等县教民即曾骂大刀会是“白莲教妖人”[15],德国驻华公使绅珂也曾据教会来涵提醒清政府,“察看情形,该匪未尝无叛反朝廷之心”[16]。
二,大刀会在遭受1896年镇压及巨野教案后,部分地区的大刀会人改“兴华”、“兴清”为“反清”。
“反”是相对于“兴”来说的。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反证“兴华灭洋”口号是大刀会提出来的。
“兴华灭洋”开始只是基于甲午战争和列强侵略的一种笼统的民族主义口号,大刀会一开始并未把矛头对准教民。
但外国教会在鲁西南等地的发展,入教教民良莠不齐甚至为盗为匪者加入教会,教会对地方社会的干预,教民恃教会及外国护教权的支持而无视乡村权力结构及礼俗,都促成了大刀会的反教活动。
1896年初,大刀会开始与教会发生冲突,6月即开始大规模打教。
本来,毓贤等地方官因在捕匪方面得到大刀会的配合,对大刀会是奖许的,后在1895年春由于御史管廷献奏称金钟罩较曹州杆匪更为可虑,他们才不敢公开支持。
但直到1896年春德国公使因大刀会与教民的冲突提出交涉时,地方官对大刀会仍然是采取回护态度的[9]。
当年夏,大刀会与教会冲突规模扩大,在清政府的严令下,毓贤不得不镇压大刀会,把曹单大刀会的首领刘士端、曹德礼诱杀,但同时声称“不办单县的金钟罩,只办河南的金钟罩”[17],把大刀会驱散了事。
山东巡抚李秉衡也未把大刀会当成一件太大的事情,当总署电询“据五月俭电匪首刘士端已获,民情安谧,究竟余党能否解散”时,他在电文上端批示:“本无所谓党”[18]。
此后,大刀会的传播和活动仍然持续不断。
大刀会的主要传播者赵天吉逃往苏豫皖边区一带,1897年7月前后,在铜山、丰县、虞城等地,大刀会都发动过较大规模的斗争。
1897年11月1日,一些大刀会成员在山东省巨野县张家庄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酿成中外交涉重案,大刀会的“匪”名愈加坐实,有的变名以求发展,有的向其它地区扩展。
总之,大刀会早在1894年就提出了“兴华灭洋”的口号(也不排除当时就有“兴清灭洋”的提法),这是义和团口号的源头;大刀会扬言“刀枪不入”,喝符念咒,追求超自然的力量,引发了潜在于北方民间的各种“邪术”和巫风,是义和团怪诞信仰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