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实验的设计》说课及教学设计
一、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然后是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小组实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氯气的主要性质。
二、实验内容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氯气的性质实验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内容,在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一、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教科书中选择氯气的性质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且对学习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作用。
二、在卤素的单质中,重点学习具有代表性的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与碱的反应。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欲望,但接触到的学生实验不多,操作能力不够强,本节实验通过精心设计易于学生操作的实验装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学生小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同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氯气的性质。
3.实验设计意图
图1实验室制取氯气装置
根据图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分析问题如下:
⑴氯气制备装置包括:气体发生、除杂、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装置繁琐。
⑵氯气是有毒气体,一系列的连接装置很容易导致氯气泄露,污染空气,且对师生的健康不利;
⑶氯气的性质实验需要依次收集好氯气再逐一进行实验,步骤繁琐,药品利用量大,花费时间较长;
⑷氯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多为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少。
所以拟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实验装置,延伸拓展书本科学视野氯气与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时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萃取。
三、实验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与水、与碱的反应。
3.了解氯气与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强弱的实验。
4.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非金属性质的印象,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NaOH 溶液的反应。
3.解决策略:
通过学生小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在小组讨论中体会由实验得出结论的严谨性、科学性,加深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同时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并以新的知识为载体,巩固氧化还原反应、萃取、离子反应等概念。
五、实验方法设计 (一)实验用品
氯酸钾、浓盐酸、四氯化碳、溴化钾、碘化钾、紫色石蕊、氢氧化钠溶液;大试管、微型小试管(5个约3mL)、注射器(5mL 、10mL)、橡胶塞、镊子、红纸、小烧杯、铜丝、洗气瓶等。
(二)实验装置设计
用铜丝固定住一系列微型小试管(将小试管5mL 截成3mL 试管),通过橡胶塞悬空于大试管内,利用注射器加入药品,产生的氯气相继与微型小试管里的物质作用,既能减少药品的使用量、又大大节约实验时间、还助于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操作也简单安全。
(三)实验操作步骤
1.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留给学生自己做自己体验,教师只演示实验操作)。
图2氯气性质实验装置
2.添加试剂,①号大大试管中由 K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编号
②~⑥的小试管(从下往上),依次加入碘化钾和四氯化碳、溴化钾和四氯化碳、紫色石蕊、干燥的红纸、湿润的红纸;添加完药品并塞紧橡胶塞对整个装置做密封处理后固定于铁架台上。
3.取5mL注射器一只,吸取约4mL浓盐酸,迅速沿试管壁注入到大试管中,从下往上逐一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4.待反应结束,另取10mL注射器一只,快速用注射器吸收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反应容器用以吸收多余的氯气,整个实验装置为封闭装置。
六、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白板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的“毒气弹”),黄绿色的气
体是什么?氯气有哪些性质?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
题
利用学生熟悉
的情境,引发学
生思考,创设问
题情景激发学
习兴趣
演示实验了解实验1.教师演示氯气性质的实验
2.白板展示问题:
①注意药品的取用量
②注意实验的主要操作
③观察实验前后各试剂的颜色
变化
④实验现象的逐一记录与分析
学生观看教师
事先用手机拍
摄的实验微课
视频,同时思
考白板展示的
问题。
利用手机拍摄
的实验微课视
频以及白板的
拖拽功能。
能够
引起学生的关
注,激发学习兴
趣和动机。
同
时,培养学生根
⑤氯气是有毒气体,根据实验装置思考如何进行尾气处理?据问题进行实验的学习习惯。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1.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各小
组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纠正错
误的实验操作,鼓励并规范实
验操作。
3.氯气的尾气处理采用注射器
向反应容器中注入足量氢氧化
钠。
1.各组汇报描述实验现象及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
1.分组操作实
验。
2.记录实验现
象。
利用白板展示
实验结果图片,
与自己小组实
验结果进行对
比,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加
深对氯气性质
的理解。
培养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能力。
汇报展示分析现象2.对各组实验中的优秀成果给
予评价和鼓励,并在班内进行
展示。
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
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氯气使紫色的石蕊先变红后
褪色,你能说出原因吗?
②氯气使干燥的红纸无变化,
湿润的红纸颜色褪去,说明什
么?
③回顾萃取实验,加入CCl4有
什么意图?
④氯气是有毒气体,如何巧妙
的进行尾气处理?
1.各组组长展
示实验结果并
自评
2.展示实验结
果,并分析说
明
3.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分
析实验现象
提高课堂实验
教学的有效性
对实验中的错
误及问题及时
纠正、改进
巩固理解总结归纳1.归纳总结,并书写方程式。
氯气是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
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
①Cl2+H2O=HCl+HClO,HClO具有
漂白性
②2KBr+Cl2=2KCl+Br2
③2KI+Cl2=2KCl+I2
④Cl2+2NaOH=NaClO+NaCl+H2O
1.书写化学方
程式
2.依据氧化还
原反应、离子
反应等知识分
析化学方程
式,理解氯气
的性质
培养学生实验
结果来源于实
验的严谨科学
的实验态度。
利用已有知识
分析现有知识
分析学习新知,
根据新的知识
⑤KClO3+6HCl(浓)=KCl+3Cl2↑+3H2O
2.习题巩固
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理解上述化学方程式
②书写离子方程式巩固学习已学知识。
七、实验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创新点
(1)实验装置封闭化、微型化,既完成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又拓展了氯气与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实验,实验效率高。
(2)尾气处理巧妙:直接快速用注射器向反应容器中注入NaOH溶液,没有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2.优点
(1) 节约药品,实验安全。
(2)反应时间短,课堂效率高。
(3)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4) 实验现象明显,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5)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复习了萃取实验。
3.不足之处:氯气的性质实验还不够全面,没有涉及氯气与金属、氢气的反应。
4.自我反思
(1)教学中运用了改进后的实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氯气与水、与碱以及卤素的反应。
(2)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独立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印象,体会了化学实验的魅力,同时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注重学习与研究。
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不断钻研,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要更好更多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4)新的启发与思考
a.实验阶段曾采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结果发现少量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而足量的氯气时,置换出来碘单质,捕捉不到变蓝的现象,氯气已迅速将碘氧化。
b.此实验还可以思考改进:加入氯气与金属钠、铜等金属反应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