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

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

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

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

(每组一份)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每组一个)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

(播放古代造纸录像)本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

为遵守科学发展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我以谈话导入,继而出示四种材料,让其猜测:谁更容易吸水,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

(二)实验观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安排了三个实验,并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能力差,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时指导学生操作,配合、观察、比较,实验后归纳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为什么纸更容易吸水?由这质疑,立即进入第二个实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师巡视,生合作观察,描述结果,师点拨:让学生明确纸由纤维构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张纸,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实验。

第三步:指导学生造一张纸,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从而知道材料课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动静结合。

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师及时引导下解疑,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

(三)应用知识,深化认识。

利用课堂小结、“考一考”等形式,巩固知识,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采用了归纳直观式板书。

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二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一、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3课。

对于简单机械方面的学习,《标准》要求“认识几种最简单的和最典型的机械,最好能让他们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

了解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每种机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场合,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简单的应用,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些机械的改进、结合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

在生活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却又极易被大家忽略。

本课重在提出斜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斜面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周围的各种斜面及其相关器械的性质与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科学。

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

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变形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四、教法与学法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验操作,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置情境,揭示斜面的概念。

这一部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斜坡,知道、感受到斜坡可以省力,并学会利用斜坡去解决问题。

我采用谈话法进行引导: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桶要你从地面搬到汽车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通过让学生想办法、交流,再看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斜坡可以省力。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自己搭建斜面,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先根据斜面的特征去搭建斜面,通过搭建斜面找到影响斜面坡度的因素: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长度。

为学生设计斜面省力的实验作准备。

再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用力的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坡度不同的斜面,它们的省力情况一样吗?那是坡度大的更省力,还是坡度小的更省力呢?接着让学生大胆预测,设计实验,进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然后根据实验方案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测量出三种情况下的拉力大小,即第一次悬提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第二次在斜面上匀速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第三次改变斜面的坡度,在斜面上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得出结论。

小结:斜坡的长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大,重物向上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即越费力;反之越省力。

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面越长,坡度越小,重物向上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第三环节:认识斜面的变形及运用。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这一部分时联系生活,由易到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争当小小工程师,教师的演示活动来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台阶、桥梁引桥、盘山公路、等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那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其次争当小小工程师活动,出示图片:(1)从一座大山脚下修一条公路到山顶,应该怎样设计公路?(2)如果桥面很高,又要使汽车能比较省力地开上去,修桥时应注意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并让学生绘画出简图。

教师组织学生评选优秀设计方案,相机告诉学生:像这样的螺旋和s形的设计路线,实际上就是斜面的变形。

最后突破难点:斜面是怎样变形的?为弄清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活动: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斜面围着铅笔绕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斜面变成螺旋了!螺纹就是螺旋,它们也是斜面的变形。

第四环节: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如下:斜坡的启示斜面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三一、教材分析:《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

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本事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

从三个不一样的层面、用不一样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终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本事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必须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