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一、定义及概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活性炭、树脂等材料)与体内待清除的代谢产物、毒性物质以及药物间的吸附结合,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型灌流器的研发及技术进展,除药物或毒物中毒外,在重症感染、严重肝衰竭、终末期肾脏疾病(尿毒症)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临床严重疾病的抢救与治疗方面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1、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

2、终末期肾脏疾病(尿毒症),特别是合并顽固性瘙痒、难治性高血压、高β2 微球蛋白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周围神经病变等患者。

每周1 次血液灌流器与血液透析器串联治疗2h,可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iPTH 和β2 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改善瘙痒症状。

3、重症肝炎,特别是暴发性肝衰竭导致的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

4、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等重症感染。

5、银屑病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其它疾病,如海洛因等药物成瘾、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

(二)禁忌证对体外血路或灌流器等材料过敏者。

三、血管通路药物中毒等短时性血液灌流者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中心静脉导管为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可采用已建立的血管通路(带涤纶套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搭桥造瘘)。

建立方法参照“第9 章血管通路的建立”。

四、操作程序(一)单纯血液灌流治疗1、治疗前准备(1)物品准备:血液灌流器、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碘伏和棉签等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等。

(2)设备准备:血液灌流机、单纯血泵、血透机、血液透析滤过机或CRRT设备。

(3)灌流器肝素化操作1)动态肝素化:按照产品说明书。

2)静态肝素化:根据医嘱将肝素注入灌流器中混匀静置20 分钟后使用。

2、血液灌流的操作程序与步骤:(1)开机自检1)检查透析机电源线连接是否正常。

2)打开机器电源总开关。

3)按照要求进行机器自检。

(2)血液灌流器和管路的安装1)检查血液灌流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

2)查看有效日期、型号。

3)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4)安装管路顺序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注意应将灌流器以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的方向固定于固定支架上。

(3)血液灌流器与管路预充1)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相连接并充满生理盐水,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同时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2)启动血泵,速度以200~300ml/min,一般预冲盐水总量为2000~5000ml,或参照相关产品说明书为宜。

如果在预充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吸附剂颗粒冲出,提示吸附剂包膜破损,必须更换血液灌流器。

3)预冲即将结束前,4%肝素生理盐水(配制方法为:生理盐水500ml 加入普通肝素20mg,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浸泡管路和滤器30 min,,在上机前应给予不少于500 ml 的生理盐水冲洗。

但肝素类药物过敏或既往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

4)血液灌流器反转至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固定方式,准备开始治疗。

如果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时,可于灌流治疗开始前进行体外预充,预充液可采用生理盐水、代血浆、新鲜血浆或5%白蛋白,从而降低体外循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4)建立体外循环1)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连接①准备治疗包、碘伏消毒棉签和医用垃圾袋。

②患者头偏向对侧,戴口罩。

打开静脉导管外层敷料和内层敷料,观察导管皮肤入口处有无红肿和渗出。

③先消毒导管皮肤入口周围皮肤,再分别消毒导管和导管夹子。

④辅助人员戴无菌手套固定导管。

⑤打开治疗包。

戴无菌手套。

将治疗包内无菌治疗巾垫于静脉导管下。

将导管放于无菌治疗巾上。

⑥先检查导管夹子处于夹闭状态,再取下导管肝素帽。

⑦辅助人员分别消毒导管接头。

⑧用注射器回抽导管内封管液,推注在纱布上检查是否有凝血块,回抽量为动、静脉管各2ml左右。

如果导管回抽血流不畅时,认真查找原因,严禁使用注射器用力推注导管腔。

⑨根据医嘱从导管静脉端推注首剂量抗凝剂,连接体外循环。

⑩医疗污物放于医疗垃圾桶中。

2)动静脉内瘘穿刺①检查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

②选择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③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等选择穿刺针。

④采用阶梯式、钮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

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内瘘口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5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

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抗凝剂。

(5)开动血泵(以50~100ml/min 为宜),逐渐增加血泵速度。

当血液经过灌流器即将达到静脉端血路的末端出口时,与已经建立的灌流用血液通路正确牢固地连接。

(6)抗凝治疗:一般而言,血液灌流时肝素用量较常规血液透析剂量要大。

1)治疗前患者凝血状态评估和抗凝药物的选择:参照“第10 章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

2)抗凝方案①普通肝素:适用于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风险、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一般首剂量0.5~1.0mg/kg,追加剂量10~2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常用),预期结束前30min 可停止追加。

肝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也可以采用灌流器静态肝素化法进行治疗前的预处理(适于湿法保存的灌流器,在治疗室内打开灌流器一端的保护帽,用一次性注射器向灌流器内注入100mg 肝素,然后加盖并旋紧保护帽,在灌流器标签上注明加入抗凝剂的药物名称、剂量、时间,随后手持灌流器进行上下180°的缓慢翻转10 次,共约20秒,将灌流器置于无菌治疗巾内,静置30 分钟待用)。

②低分子肝素:适用于无活动性出血或具有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一般选择60~80U/Kg,推荐在治疗前20~30min 静脉注射,一般无需追加剂量。

3)抗凝治疗的监测和并发症处理:参照“第10 章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

(7)体外循环血流量的调整:一般以100~200ml/min 为宜。

研究表明,体外循环中血流流速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速度过快所需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速度较慢则需要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但速度过慢易出现凝血。

(8)治疗的时间与次数:灌流器中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与饱和速度决定了每次灌流治疗的时间。

常用树脂、活性炭吸附剂对大多数溶质的吸附一般在2h 内达到饱和。

如果临床需要,可每间隔2h 更换一个灌流器,但一次连续灌流治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h。

对于部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或毒物而言,在一次治疗结束后很可能会有脂肪组织中相关物质的释放入血的情况,可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次进行灌流治疗。

(9)结束治疗与回血下机1)生理盐水回血,以中心静脉导管为例。

使用其他血管通路,同血液透析,参见“第11章血液透析”。

①准备生理盐水、无菌纱布、碘伏和棉签等消毒物品、无菌手套等物品。

②按结束治疗键,停血泵,关闭管路。

③分离管路动脉端与留置导管动脉端,注射封管液,盖肝素帽。

同血浆置换,参见“第16章血浆置换”。

④将管路动脉端与生理盐水连接,将血流速减至100ml/min以下,开启血泵回血。

⑤回血完毕停止血泵,关闭管路。

⑥分离管路静脉端与留置导管静脉端,注射封管液,盖肝素帽;无菌敷料包扎。

同血浆置换,参见“第16章血浆置换”。

⑦卸下灌流器、管路及各液体袋。

关闭电源,机器外部消毒,推至保管室内待用。

2)空气回血(不要空气回血,改为盐水回血)用于急性药物中毒抢救。

基本过程同上,利用空气替代生理盐水,尽量减少所吸附药物与吸附剂洗脱解离、再次入血,但应注意空气栓塞的风险。

(二)组合式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1、治疗前准备(1)物品准备:血液灌流器、血液透析器、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碘伏和棉签等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等。

(2)设备准备:血透机。

(3)灌流器肝素化操作:同单纯血液灌流治疗。

2、操作程序与步骤:(1)开机自检:同血液透析治疗(2)血液灌流器、血液透析器和管路的安装: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透析管路;将灌流器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固定于灌流器固定支架上;将透析器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固定于透析器固定支架上。

(3)管路、血液灌流器与血液透析器预充和冲洗1)采用灌流器动态肝素化方法时,用生理盐水排净动脉端透析管路气体后,连接动脉端透析管路到灌流器,再连接灌流器与静脉端透析管路;用肝素100mg /500ml生理盐水缓慢冲洗,静置20~30分钟后,再用1000ml生理盐水冲洗。

2)采用灌流器静态肝素化方法时,用生理盐水排净动脉端透析管路气体后,连接动脉端透析管路到灌流器,再连接灌流器与静脉端透析管路;用生理盐水1000ml冲洗。

3)断开灌流器与静脉端透析管路,将静脉端透析管路移向透析器静脉端进行连接,用连接管将灌流器静脉端与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用生理盐水2000ml (或产品说明书要求)冲洗。

4)预冲(排气与冲洗)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且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体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不建议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开放式废液桶中。

注意事项:①组合式血液灌流操作复杂,断开、连接环节多,要严格无菌操作,严禁出现液体滴洒和空气进入现象;②灌流器必须独立预充后,再将灌流器与透析器连接进行串联预充,严格按照预充剂量和顺序进行;③推荐使用有多功能连接装置和2个废液收集袋的管路,实现灌流器、透析器分别密闭式独立预充,避免预充和撤出灌流器过程中的断开环节(4)冲洗完毕后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

(5)上机与监测:同血液透析治疗,参照“第11章血液透析”。

(6)抗凝治疗:同单纯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结束后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时追加抗凝剂剂量可适当减少。

(7)撤除灌流器操作1)根据医嘱完成血液灌流治疗,调整血液流量至50~100 ml/min。

2)用生理盐水200ml 全程回血,灌流器颜色变浅,撤出灌流器,继续透析治疗。

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严禁在断开时出现血液滴洒和空气进入。

(8)结束治疗与回血下机:同血液透析治疗,参照“第11章血液透析”。

五、监测1、出凝血功能监测对存在出凝血机制紊乱者,建议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指标,并借此调整抗凝方案。

2、体外循环系统监测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灌流时,要密切观察动脉压、静脉压的变化。

动脉管端出现低压报警时,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流量不足现象;动脉管端出现高压报警则常见于灌流器内血液阻力增加,多见于高凝现象,应追加肝素剂量;静脉管端出现低压报警,多见于灌流器内凝血;静脉管端出现高压报警时多见于除泡器内凝血、滤网堵塞。

3、生命体征的监测灌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则要相应地减慢血泵速度,适当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加用升压药物;判断血压下降是由于药物中毒而非血容量减少所致,则应当一边静脉滴注升压药物一边进行血液灌流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治疗的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