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操三父子、建安七子、陶渊明和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操三父子、建安七子、陶渊明和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操三父子、建安七子、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掌握魏晋南北朝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概说一、了解建安文学的思想内容: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

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

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掌握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1.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

2.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

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了解曹操的创作情况: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的代表。

曹操现存诗歌二十余首,文一百四十余篇。

此外,还撰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书要略》、《兵法接要》等。

2.掌握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1)反映时代的乱离和人民的疾苦,如《薤露行》、《嵩里行》等。

这类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2)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理想,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

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3)此外还有一些幻想游仙的作品。

如《气出唱》、《陌上桑》等。

3.重点掌握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1)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抒情性相结合。

(2)曹诗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术风格。

(3)曹操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

4.曹操的散文大多是令、表、书、奏一类的实用文体,求实致用,不尚文采。

具有清俊通脱、简练明快的特点。

二、曹丕1.了解曹丕的创作情况:曹丕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丕的诗歌现存近四十首,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有,多为乐府形式,而以五、七言成就较高。

曹丕的散文通脱流畅,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抒情性。

其优秀作品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等。

其《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作品。

曹丕和曹操一样对建安文学的发展都有领袖之功。

2.掌握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1)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的诗歌。

如《燕歌行》、《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杂诗》等。

(2)描写宴游、军旅生活的作品。

写宴游生活的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孟津诗》等。

写军旅生活的如《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黎阳作诗》等。

(3)感事而发的作品。

如《折杨柳行》感于求仙长生的虚妄而予以批驳。

如《煌煌京洛行》感于古人的成败之事而供后人借鉴。

3.重点掌握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

(2)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董逃行》是少见的六言诗。

《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史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第三节曹植一、了解曹植的生平与创作1.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曹植的生平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即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

2.曹植创作也以生平的前后期分为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内容是表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充满了豪壮的乐观气息和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薤露行》等。

后期的诗歌则大多反映他内心痛苦,多为慷慨悲愤、哀怨惆怅之音。

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

3.曹植在文、赋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散文代表作有《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

散文以书表最佳,文采绚丽,抒情性很强,骈俪成分较重。

其赋咏物、抒情、叙事,各类小赋均有,有《洛神赋》、《愁霖赋》、《静思赋》、《怀亲赋》等。

4.重点掌握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1)曹植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在广泛地吸纳、融汇前代诗歌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既有慷慨悲凉之刚健,也有含蓄婉约之柔美,是刚健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2)曹植诗歌加强了多方面写作艺术技巧的琢磨。

善用比兴、象征、寄托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感情的抒发更加深婉。

讲究词采的华美和对偶的工整,努力锤炼字句,以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语言的表现力,并锻炼出不少的警句。

注意声韵的和谐,富于韵律美。

(3)注意结构布局和层次的按排,尤其注重开头、结尾的布置。

第四节建安七子及其它作家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

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孔融在七子中年齿最高,以散文见长,气盛于理,情感激越,豪气奔放;语言华美整饬,气势夺人。

其代表作有《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王粲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诗作以《七哀诗》为代表,赋以《登楼赋》最著名。

刘桢在六朝时诗名甚高,钟嵘《诗品》将其与曹植并称“曹刘”,列为上品,其诗代表作有《赠徐干》、《赠从弟》三首。

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体散文,曹丕《典论论文》称:“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他们的名篇。

陈琳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都是反映社会离乱的杰作。

徐干擅长诗赋,诗的代表作是《室思》,赋作未有整篇流传,又有学术著作《中论》。

应玚诗以《别诗》较有名。

二、蔡琰蔡琰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五言《悲愤诗》。

《悲愤诗》是建安时期最长的一篇文人五言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关于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今人多认为是后人所伪托。

三、其它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吴质的《答东阿王书》,繁钦的《与魏文帝笺》、《定情诗》,左延年的《秦女休行》,应璩的《百一诗》等。

[作品阅读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送应氏》、《野田黄雀行》、《杂诗》、《赠白马王彪》、《洛神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

第三章正始文学第一节正始文学概说一、了解正始文学概况。

第二节阮籍和嵇康一、阮籍1.了解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2.掌握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阮籍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也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表现了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情绪。

(2)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3)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地得到其艺术的沾溉。

二、嵇康1.了解嵇康的生平与思想。

2.掌握嵇康的文学成就。

嵇康诗文兼擅,诗歌形式多样,尤以四言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秀才从军》。

嵇康的诗歌风格清峻,言简意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其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成功之作。

嵇康的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还着有《养生论》、《释私论》、《太师论》、《管蔡论》等。

嵇康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辨难,风格清峻豪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

第四章两晋文学第一节两晋文学概说一、掌握两晋文学概况。

第二节陆机和潘岳一、掌握陆机和潘岳的创作情况:陆机和潘岳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

陆机诗歌倍受时人推崇,但形式主义和模拟因习气严重。

追求辞藻的华丽,大量使用排偶,描写繁冗,语言板滞僵化而乏神采精神。

其诗作《赴洛道中作》、《猛虎行》等较为著名。

陆机的《文赋》、《吊魏武帝文》、《豪士赋》、《演连珠》等写得较好。

他的文章对骈体文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潘岳诗文亦是辞藻华艳,绮密工整。

潘岳有些抒情诗写得较好,如《悼亡诗》。

潘岳又擅长作赋,如《怀旧赋》、《秋兴赋》、《闲居赋》、《寡妇赋》等,都是较著名的作品。

第三节左思、刘琨、郭璞一、左思左思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

《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

《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

左思的辞赋也颇有盛名,其代表作是《三都赋》。

二、刘琨和郭璞刘琨是当时的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扶风歌》、《重赠卢谌》。

诗歌感情真挚,清峻刚建,苍凉悲壮,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郭璞诗歌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借游仙诗的形式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

作品多形象鲜明,有所寄托,与当的游仙诗、玄言诗有所不同。

[作品阅读篇目]陆机:《赴洛道中作》;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扶风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第五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一、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二、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一、掌握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