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关于献诗,据《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而来的。
“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主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
四、《诗经》的分类(一)《诗经》的分类:就目录来看,《诗经》有诗 311 篇,分为六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
其中《小雅》的六篇《南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
实际上只有 305 篇。
《国风》分十五国风:《周南》 11篇、《召南》 14 篇、《邶风》 19 篇、《鄘风》 10篇、《卫风》 10 篇、《王风》10篇、《郑风》 21 篇、《齐风》 11篇、《魏风》 7篇、《唐风》 12 篇、《秦风》 10篇、《陈风》 10 篇、《桧风》篇 4 篇、《曹风》 4篇、《豳风》 7 篇,共 160篇。
雅有二雅:《小雅》 74 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颂有三颂:《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40篇。
(二)《诗经》分类的标准:《诗经》作如上分类,是根据什么标准?后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汉至唐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毛诗序》的“功用说”。
《毛诗序》是汉人毛亨所传《诗经》写作的序言,认为《风》的功用是教化:“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为政者用之教化人民:“上以风化下。
”人民可用之劝喻为政者:“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
”《雅》的功用是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的功用是赞美神灵与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宋代以下,影响超过“功用说”的是宋人郑樵提出的“曲调说”:“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郑樵《诗辨妄》)也就是说,“风”是地方乐歌,《雅》是朝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曲。
这种见解比《毛诗序》的“功用说”要合理,为许多学者推崇。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于音乐,并考虑了音乐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五、《诗经》的应用与传授1、《诗经》的应用春秋中叶以前,《诗经》有三种用途:第一,有助于周王朝观风知俗、考正得失。
第二,有助于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
第三,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2、《诗经》的传授西汉传《诗经》有四大家:(1)齐人辕固生所传之齐诗;(2)鲁人申培所传之鲁诗;(3)燕人韩婴所传之韩诗;(4)鲁人大毛公毛亨和赵人小毛公毛苌所传之毛诗。
齐、鲁、韩三家诗由汉代通行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经”,西汉时列于学官。
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古文经”。
东汉后期兼通今古文经的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
三家诗虽列于学官,却日趋没落,渐渐亡佚,唯毛诗长存不衰。
今传《诗经》就是根据毛诗刊行的。
第二节国风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
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主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
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
《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
《豳风·七月》,共八章十八句,三百八十三字,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诗。
这篇诗专写农奴的劳动生活,又是《国风》中描写农奴和农田农事最详尽、最切实的诗歌。
综观全诗,《七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纺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
第五章为两部分的过渡。
《七月》以劳动贯穿全诗,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将农奴与农奴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地描绘了三千年前的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
《魏风·硕鼠》反映了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指斥与抗议,同时也表现了农奴追求出路的愿望。
全诗以“硕鼠”即大老鼠比喻剥削者,以硕鼠的的自私贪婪比喻剥削者的贪得无厌,以“逝将去汝”比喻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憎恨以及摆脱剥削的希望,用“乐土”、“乐国”、“乐郊”表达出对安居乐业、没有剥削生活的向往。
全诗比喻形象,语调愤激慷慨。
《魏风·伐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控诉。
全诗三章,三章诗意大致相同。
每章头三句,先写砍伐檀树的艰苦劳动场面;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劳而无获与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最后二句用反语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的剥削本质。
全诗质朴明快,冷嘲热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内叛严重,国势不定;西周后期,多次发生外患;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
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的情绪。
《豳风·东山》抒写了一位士卒战后还乡的哀思。
全诗共四章。
首章写冒雨赶路,归家心切;二章写想象中的家园,反映兵役造成家园的荒败;三章述想象中的妻子,写兵役造成家庭离散;四章回忆当年新婚美景,表现渴望夫妻团团,重新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
《卫风·伯兮》反映了因战争而离别的夫妻相思。
全诗共四章,与《诗经》常用的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不同,《伯兮》每章各有侧重,四章从四个角度,层层递进,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了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可以说写出了思妇思念丈夫的一个情感发展过程。
《齐风·东方未明》是一首反映官府拉夫逼差以及征夫对繁重官差的强烈不满。
全诗共三章。
一、二章通过摸黑中“颠倒衣裳”的描写,反映出官府召令的紧急;三章直抒胸臆,表达了不能过上安宁正常生活的怨愤之情。
三、热烈的男女恋情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
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都收在《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
其中有不少是清新可喜、充满欢乐恋情的诗作。
如《邶风·静女》,全诗以幽默轻松的口吻,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生动表现了情侣幽会的情趣。
又《郑风·溱洧》,全诗共两章,描写了情侣春游的欢乐。
有的情诗则表现了刻骨的相思以及失恋的痛苦,如《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就表达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爱慕以及恋爱中的痛苦和欢乐。
全诗共三章,首章由河中沙洲上的关雎鸟起兴,抒写青年男子对异性产生的追求之念;二章以求取荇菜起兴,写男子追求女子而未能达到目的时的苦闷心情;三章仍以求取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求得女子以后亲爱的情景。
整首诗感情抒发得既真率热烈又纯正克制。
而《秦风·蒹葭》则侧重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情怀。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以萧瑟秋景定下全诗忧伤背景;次二句引出人物和地点;最后四句在叙写道路险阻中抒情,抒发了主人公执着与失望相交织的感情。
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
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被弃的厄运。
《诗经》中的一些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
《氓》通过女主人公对恋爱、结婚、受虐和被弃的叙述,表达了她无限悔恨的心情与对负心丈夫的极大憎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决绝态度和反抗精神。
《谷风》一诗以具体的事实诉说了自己的劳苦贤淑和丈夫喜新厌旧薄情寡义的卑劣行为。
但诗中的弃妇,不象《氓》中的弃妇那样刚烈,她性格懦弱,对丈夫始终抱有如怨如慕的感情,直到被弃还情丝未了。
而《氓》中的弃妇,则能从自己悲惨的遭遇中,看清“氓”“二三其德”的本性,并发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反抗,这一抗争也许是微弱的,但体现了女主人公刚烈不屈的个性,在《诗经》的时代显得尤其感人而可贵。
《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与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
全诗共三章,主要采用重章复沓形式,且复中有变,运用“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再现了劳动时的情景与欢快的情绪,节奏明快,旋律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