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3 【2012考纲解读】1.要关注近代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特点。
2.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
2009年考了经济现代化对政治的影响(辛亥革命题),那么2010年注意一下经济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影响。
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地理学科相联系。
3.要注意横向的比较。
与西方国家、前苏联经济发展相对比。
注意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纳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考查。
对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的分析探究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
【重要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知识归纳】变化:(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4)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原因:一是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二是由于伴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三是中国的一些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误区警示】(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没有继承关系,误以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战前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工场手工业生存状态骤然恶化,纷纷破产。
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早期民族资本家,大多为官僚、地主、商人,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知识归纳】推动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阻碍的因素: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时期的历史最典型的体现了这三种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由于制约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很多,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够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身上。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首先,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使得中国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产生了近代意义的企业,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都有所发展。
其次,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而且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倡实施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他们所宣扬的民主、科学逐渐深入人心。
再次,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必须注意区分:(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壮大,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高考真题精析】【2011高考】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一)选择题(2011年广东省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从题中材料可说明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同时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政策的转变,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
(2011年山东省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A. 2 B. 31 C. 73 D.193【答案】:D【解析】:从题中时间可判断,这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它在经济结构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好。
只能数量最多才能反映这一特点,故选D。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
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该新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所述是指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关税自主。
(2011年四川省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南京解放前夕,发薪水(纸币),换银元,买米。
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只认银元不认纸币。
(二)非选择题(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解析】:(1)从鸦片战争以来外来经济侵略及中国国内经济变化两个方面概括其经济因素。
(2)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风俗不无堕落”等,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
(3)从题干中陈旭麓的话可以归纳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灾难和进步同存,但进步远大于灾难。
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选取适当史实,适度论述。
【解析】:(1)汉阳铁厂选址在湖北省城武汉,封建官吏视察方便,既有减少阻力、方便管理的益处,更有经营管理带有封建落后性的消极影响。
(2)结合1955年武汉钢铁厂开始动工建设的时间,点明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背景。
(2011年四川省文综39—(1)、(2))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
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致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
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