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私法与公法

私法与公法

私法与公法
在传统理论中私法与公法是截然对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行政法是公法的代表。

公私法的融合为我们将私法理念和私法手段引入行政法领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私法理念包括平等理念、公平理念、自由意志理念、诚信理念以及义务、责任理念。

这些理念在行政法中引入会使行政法更加符合人性,会促进行政相对人参与意识的提高,会充分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

[关键词]公法,私法,私法理念,行政法,契合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对法的一种重要分类,行政法作为公法的代表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认为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法,是与私法毫不相关的法律部门。

随着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服务行政与控制行政权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行政法领域引入私法理念以及运用私法手段完成公共事务越来越受到关注。

公法与私法的融合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据《学说汇纂》记载,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公法与私法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历来是被作为两种截然对立、不可融合的法律类型而对待的。

对大陆法系的法学家来说,公私法的划分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

在19世纪的西欧大陆,公私法之分在广泛开展的法典编纂和法律改革中被普遍应用,成为构筑西欧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和法学体系的基础。

公法与私法的分立与当时西欧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和社会领域中的个人自由主义是不可分的。

自由竞争、个人主义与自然法学说中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形成了公私法之分的一个很需要概念——私人自治。

在此基础上,划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其主要含义是:个人享有财产和缔结合同的绝对权利,国家的活动仅限于保障个人的这些权利,并充任私人之间纠纷的裁决人,而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

因而,法律有公法和私法之分,它们分别代表两个不同主
体——国家和个人。

构成私法关系的是彼此平等的个人,而构成公法关系的是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与个人。

私法体现的是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公法体现的是一种权力服从关系。

进入20世纪后,公私法之分的传统日趋动摇,从19世纪二者是明确划分,变为相互渗透。

19世纪的政府的角色可以被称为私有财产的“守夜人”,而进入20 世纪,随着行政国家的出现,服务行政的兴起,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要对一个公民从婴儿照管到死,保护他们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时期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住房、医疗机构、养老金,要管理经济活动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

这就必然会出现法律的社会化,使公私法之间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公私法之间的渗透成为趋势。

20世纪以来,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从市民社会层面及私法领域逐渐扩展到了政治国家层面和公法领域,违宪审查制度和服务行政等一些全新政治制度和理念的确立也促成了公法与私法之分的动摇。

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私法的公法化。

由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私法日益受到公法控制,私法的传统概念、制度和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按照传统是典型的私法关系,已由新的法律关系所调整。

私法的价值取向已由原来的个人本位转变成了社会本位。

调整方式也由原来的纯私法调整转变成为混合型调整。

其次,公法的私法化。

在行政法中,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依靠原来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部门的出现,服务行政的兴起都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产物,都是私法理念与私法方式进入公法领域的产物。

最后,公私法之间相互渗透的另一种形式,是产生一种既非公法又非私法,即介于公私法之间的混合法,这个混合法就是所谓的“社会法”。

从法理上说,法律是为个人服务的,政府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而存在的,法律不是为了政府而生,而政府却是循法律而建。

公法与私法虽然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终极任务,即保证个人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所有法律所共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私法理念与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任务
法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社会契约,这一点从法制定、产生的过程就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的存在必然有其特定的任务。

行政法的任务也就是行政法存在的意义,对于行政法存在的意义,法学界有多种观点:其一为源自苏联法学的管理论,即认为行政法的任务是对社会进行管理;其二是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目的在于限制公权力的行使,避免公权力滥用侵害私人利益,这一观点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其三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平衡论,即将管理与限权结合起来,一方面保障行政主体管理职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对其行使进行限制。

二、私法理念的涵义
私法作为与公法相对应的一类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商法等法律部门。

私法作为一类重要法律类型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取向及实现方法。

私法追求平等、公正、民主,其通过平等协商、权利自决、自主交易实现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私法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平等理念
“权利平等及其所产生的正义概念乃是出自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因而也是出自人的天性”。

[13]平等即法律主体的平等,私法是调整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现代社会中,私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身份关系转变为一种契约关系,(二)公平理念
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定其权利和责任的要求,谓之公平。

(三)自由意志理念
因此,在私人领域,国家意志要让位于私人意志。

私法正体现了这一自由意志理念,任何有行为能力的人都有权依自己的意志作出行为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任何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他人意志自由的行为都要受到制止。

“在民主国家里,人民仿佛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真的;……在一定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四)诚信理念
诚信使得平等主体之间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诚信原则是适用全部民事关系的民法基本原则,它又分化为客观诚信和主观诚信两个分支,
(五)义务责任理念
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同时又是相区别的,权利是义务存在的前提,而义务是对权利实现的保障,是对权利滥用的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