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
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
度的体现。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
共管理水平。

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

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
布局。

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
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

在研究生教育与高
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

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
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

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

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
课程。

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

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

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至今,还有
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

四是师资力量短缺。

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
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

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

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代笔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厘清思想误区
高校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教育,改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