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宋宏宜)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宋宏宜)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
宋宏宜1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广西南宁 530031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感强,责任感较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较弱;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较弱。

面对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职业教育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教育模式,开展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应对策略
目前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应把学生是否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文化知识的储备;二是对就业所需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三是要具备职业资格。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如毕业生进入企业上岗后随意违约、离岗等。

这些现象反映出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

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仍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子,高度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课,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导致其生存技能训练不足,使很多职校生走出了学校,却走不进社会。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价值观念多元交织、中西方文化思想融合碰撞、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转型时代,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体现为:参与性较强、个性非常强。

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

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焦虑恐惧,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理比较强,有较强的逆反意识;对网络十分依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不少职校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贪图享受、太过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缺点。

通过调查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个性心理问题
1.没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3.脆弱、不愿意担当。

(二)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3. 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4.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5.学习焦虑现象普遍。

(三)自我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严重;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四)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弱;
2.感情容易遭受挫折,耐挫折能力弱。

(五)人际心理问题
1. 对教师不尊重;
2. 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失当;
3.代际交往的隔阂日趋明显;
4.迷恋网络。

(六)性心理问题
1. 性心理反应过敏;
2. 性征体相的烦恼。

(七)就业心理问题
1. 择业紧张焦虑心理;
2. 择业依赖退缩心理;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1宋宏宜,男,1975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历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

以上诸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很茫然”、“好无聊”是他们经常用的词汇。

这些在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处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

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一些心理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会变得更加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容易消沉、颓废甚至堕落。

毋庸讳言,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智力因素只占一部分,而非智力因素如思想道德、意志品格、个性特征、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对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跟踪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面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并非都是学校里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有的反而是那些学业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其吃苦精神、应变能力、运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在15-19岁之间,他们走进中等职业学校,走向社会,会促使教育者改变现有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他们毕业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职校生的成长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时代特色鲜明的这一群体,职业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要做到相互配合,并进行积极引导,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二、对学校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及应对策略
1、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先决条件,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性环节。

这当然和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分不开的,一个好校长会成就一所好学校。

学校应该招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交流、心理信箱、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诚然,只靠心理辅导教师来解决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文化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分析能力,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1)业务进修。

分批次将教师送到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育教师到本校授教。

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自学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认识、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2)观摩交流。

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观摩、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途径来提高自己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2、构建适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忽视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专业能力、学习能力。

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精神的锤炼,结果造成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散漫的生活习惯,懒惰的情绪,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

职校从社会实际出发在经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应确立起“既抓文化重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按照新课程体系目标设置课程,制定计划,编写和选用教材,建立并实行有效的课程体系,应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有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3、转变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
(1)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开设文化课堂、技能训练课堂外,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型课堂。

把学生当做“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方面接受训练。

职业学校教育更多地应当以训练为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训练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训练,应科学构建学生的训练体系,扎实地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优化班级管理。

通过优化班级管理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交织的重要场所。

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耐挫折教育、创业教育等等,在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去直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复杂变化,正确理解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两个转变,即由“让工作来适应我”转变到“我来适应工作”,由“社会环境来适应我”转变到“我来适应社会环境”。

4、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作支撑。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个新体系应该包括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

鼓励教师进行探索和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知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机械的技能性劳动者,作为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能力。

应包括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等。

在网络时代,更不可忽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的教育。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艺术,积极理解和关注每个职校生,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石卉.中专生学习心理障碍表现、成因及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3]毛秀芝.建立全新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J].现代技能开发,2003,(11):1-4.
[4]孙志坚.如何消除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J].现代技能开发,2003,(11):69-75.
[5] 崔景贵.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学校心理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31期
[6]王凤丽.浅议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4期
[7]朱小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7,(9):17.
[8]张斌,张巍,隗洪涛:中小企业人才流失浅析[J].北方经贸;2009年02期
[9]李斌.中职生常见择业心理障碍及干预[J].中等职业教育,2010,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