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PPT课件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作品 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 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 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 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 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 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 篇。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品味 探究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诵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高
峰
峰
入
入
云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34、、、词解青晓夕语 释林雾日翠将欲竹歇颓,,,四猿沉时 鸟 鳞乱 竞俱鸣 跃备
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 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 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 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 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 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 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俯
仰 视
视
视
线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
四
间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在小组长处过关, 备查)
2、翻译课文(原文 译文各一遍于乙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蘅。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
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 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品味 探究 (2)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 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 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 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季节) (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课文翻译(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 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理解内容: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用文中词语)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 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中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实是欲界之仙都。
2、作者为什么想 着在初冬的夜里走 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 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
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 赏月。
答 谢 中 书 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导入 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 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 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 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 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