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
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
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 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①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 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 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② 对知觉对象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
• 感觉对比 是某一感受器由于不同的刺激背景而引起感受性程度 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同样的小方块在黑色背景上比在灰色背景上显得 更白
继时对比:凝视上排两个圆数秒钟,然后立刻转看下排两圆, 虽然它们为同一颜色(黄色),但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不同 颜色的两个圆。
Hermann方格:白色方格交点似乎呈灰色,但如集中注视一 点时,灰色随即消失
复习与思考1:
幼儿学习的图书一般都是鲜艳的图画书,和大学课本单纯 的白纸黑字不一样,这是利用了感知规律中的( D ) A.适应现象 B.对比现象 C.联觉 D.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下列关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幼儿的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B.随着语言的发展,向幼儿介绍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幼儿 很快就能理解
① 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② 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③ 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2)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 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 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 ③ 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 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例: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 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 的反映,是对事物的各 个属性、各个部分、方 面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 映。
感觉和知觉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 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 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 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 意义。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 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
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 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第三节 幼儿的知觉
一.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 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C.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D.表象活跃,但以具体形象居多
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会在课间休息时,忘了上课的时 间而导致下节课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 C )发展不够 精确。 A.方位知觉 B.距离知觉 C.时间知觉 D.形状知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说的是(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适应 关于幼儿的空间知觉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3岁可以辨别上下 B.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 C.5岁可以辨别左右方位 D.孩子一出生,就具备听觉定位能力
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三、运动知觉
• 运动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运动速 度及运动轨迹的知觉能力。
• 幼儿的运动知觉发展水平不高。
第四节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 觉的高级形态。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 活动发展。 •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 发展。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 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
外部感 觉 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 觉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 • 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等。 • 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感觉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①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 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②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 性、形状恒常性。 ③ 知觉的恒常性依赖于我们的经验。
五、错觉
•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第二节 幼儿的感觉
一.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 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 速度是不均衡的。 2.颜色视觉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C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2.距离知觉 •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 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 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3.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 几何图形。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 时期。
(3)感受性与训练。 ① 感受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使其提高的。
② 感觉补偿: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
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 ③ 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 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
四、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 大脑不可能同时对各种事物都进行 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 或几种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 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 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什么样的物容易被人们选择为知觉的对 象?
影响知觉对象选择的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条件:刺激物结构特点。 主观条件: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个人当前的心 理状态等。
4.大小知觉 • 大小知觉是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取决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 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影
响。
• 幼小的婴儿已经有了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二、时间知觉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
产生眼手协调动作的知觉条件不包括( D ) A.知觉到物体的位置 B.知觉到手的位置 C.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D.听觉要好 关于幼儿视觉发展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突然把手放在孩子眼前,若无眨眼反射,是正常表现 B.“代偿头位”表示两眼可能是弱视 C.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把一只眼闭上,可能为青光 眼 D.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 2岁孩子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这说明他的 ( C) A.大小知觉发展不足 B.形状知觉发展不够 C.距离知觉发展不足D.想像力不够丰富
1.感受性 ①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② 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③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 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 变化。
第四章 感知外部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幼儿的感觉 幼儿的知觉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第一节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感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三.感觉的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五.错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
1.方位知觉 •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 • 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 的知觉。 • 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 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 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 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
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 天” ;幼儿晚期,又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
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 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 越高。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 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 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