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第四章教学教材
5~8、9个月 • 语音修正期
根据周围环境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2 ~ 3、4个月 • 发音游戏期
区分并模仿成人语音
0 ~ 1个月 5 ~ 8个月
• 新生儿期
进一步发展语音辨别能力、对语音的偏好 及唤名反应
• 胎儿中、后期
初步的语音辨别和记忆能力
(二)婴儿对语言的表达
婴幼儿 语音发展
1.
单音节阶段
(0-4个月)
(二)依恋的类型
1. 父母和孩子一起进入陌生的房间 2. 孩子探索房间。
3. 陌生人进来,与父母交谈,并靠近孩子 4.父母悄悄地离开
5.父母回来并安抚孩子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
安全型
依恋类型
矛盾型
• 问题与回答
第二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与他人
• (一)有价值的社会性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 (二)亲密的一对一关系 •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二、依恋的发展
• 依恋是指儿童对养育 者(通常是母亲)最 持久、最稳定的情感 关系,其主要对象是 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 育者,经常表现为微 笑、啼哭、咿咿呀呀、 依偎、追随等。
• 学前期 ( 尤其是2-4 岁) 是人的一生中语音可塑性 最大的时期 ,语音教育非 常重要。
• 教师的语音质量对幼儿的 影响极为重要。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第一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1 前语言时期的发展(萌芽阶段) 2 语言——社会化的开端(发生阶段) 3 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发展阶段) 4 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成熟阶段)
一、言语的发展萌芽:前语言时期
言语知觉
言语表达
前言语时期(0-12个月)
(一)婴儿对语言的知觉
9~12个月
•说话萌芽期
能辨别音素、转换音素、认识音素
四、语用能力的发展
(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已能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
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二)连贯的复述能力——从5岁开始,幼儿已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条理清楚,没有重要遗漏,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再大些的儿童不但能独 立地复述故事,故事情节完整,而且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5岁是幼儿 语言能力朝着连贯、简练进展的转折点,也是语言质量提高的关键期)
2.
3.
多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4-10个月) (11-13个月)
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
(一)最初的双眼对视 幼儿与别人进行双眼对视,表明他们开始了社会化的历 程。
(二)说话前的象征性符号 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它是约定俗成的。 如:文字、人民币、语言等。 幼儿能够运用符合与别人交流表明他迈入和社会化的第 一步。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大约到六七岁,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
(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不同)
自我中心语言
——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 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 调节功能。
• 重复
• 独白
• 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
——用于社会交往 的。
• 适应性告知
• 批评和嘲笑
• 命令、请求和威胁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传统习俗儿专用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6989)
概述
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 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 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1.语言的发展 2.亲子关系 3.同伴关系 4.道德发展
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二)词汇的发展
1、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3—4岁和4—5岁是幼儿词汇量快速发展的时期)
2、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 ,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4—5岁是词汇丰 富的活跃期)
三、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
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
1
语音的发展
2
词汇的发展
3
语法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左右是语音发展的关键 期)。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语音的全部语音。此后发 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3、幼儿对韵母的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 声母发音感到困难。 5、儿童语音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较大。 6、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
《幼儿心理学》
第四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 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 高兴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开始找人 。在妈妈的 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产生“认生” 现象。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 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 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 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 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 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化 的过程。
3、幼儿多使用基本水平的词;而且常常表现出词义扩张和词 义缩小的倾向。
4、积极词汇增加的同时,消极词汇也在增加。
(三)语法的发展
1、1岁到1岁半时,儿童开始用单词表达复杂的意思,称为 单词句。(语言和动作结合) 2、1岁半到2岁时,出现了双词句。 3、2岁以后,开始使用无修饰的简单句。 4、2岁半左右开始,出现简单的复合句,以后逐渐出现带有 连接词的复合句,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