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PPT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 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 “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 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 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在文中可以读到作者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 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超脱世 尘的绝妙世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 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 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 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 尽的森林里……”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 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 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 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 章反映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 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 “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 “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 “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 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 绝不能互调。
月下的荷塘




荷塘的月色
月光如水
隔 树 斜 照 正面描写 荷 满月淡云 塘 光 影似曲 的 月 薄雾似纱 色 花叶若梦
侧面描写 灌木黑影斑驳
杨柳倩影如画
朱自清
• 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 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抑郁 孤寂愁闷、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 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的 生活的向往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 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 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 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 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 的境界中。
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 闪光;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后在江浙的中学从教5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 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 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 作品有《背影》《春》《绿》 《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被人誉为“白话美 文的模范”。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
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
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
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
品味散文



——朱自
色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过程: 1、朗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构思 3、鉴赏优美的语言运用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 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
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
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 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1928-1932年留学英国。 归来后继续在西南联大教 书。 1948年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 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 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荷塘月色
朗读,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 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出作者情感 变化线索
听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同是写灯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 是渴睡人的眼。”
《我的空中楼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 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 无,树也缥缈。”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 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 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以及 旋转的动感,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在色泽上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 天的星星在数量上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都 断断续续、隐约可闻
通感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 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 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 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 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叶子中间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 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本体 喻体 完整句子 相似点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香气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 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 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 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 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 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 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 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 忽明忽暗;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 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 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 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 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 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 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 音韵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