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重点提示: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周易
重点提示: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周易
一、作者和成书的时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著。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国时的人 所作。 《左传》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 》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 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 动。范围大体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散文的萌芽: 1、甲骨卜辞 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发现刻有文字的兽 骨,龟壳,这便是甲骨文的发现。据考古鉴定,甲骨文属殷商文化。 已发现约3500多字,能识者约2000。 甲骨文是灼龟甲占卜的记录。
2、《周易》的卦爻辞 《周易》是用蓍草的茎占卜的一部记录卦辞的书。(单卦八,取 自自然界的八种物质现象:天(乾)、地(坤),为父母,生风雷水 火山泽(巽震坎离艮兑),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八卦重叠组 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 质,每卦有说明本卦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 可以灵活解释,这为后来的神签提供了根据。不过卦爻辞在叙述卦体 吉凶时,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先秦叙事散文
重点提示: 重点提示: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左传》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周易》 尚书》参考书: 《周易》、《尚书》参考书: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正义》 周易古经今注》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中华书局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孔安国伪传,孔颖达正义 尚书今古文注疏》 《尚书今古文注疏》(见皇极经解)(汇集今古文,供研究用) 清孙星衍
本篇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奇士”形象,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有以下特点: ①典型生动而又迂回曲折的情节。 ②抑扬顿挫的文笔,烘云托月的手法。
触龙说赵太后
本篇通过触龙说服赵太后派长安君为质于齐的故事,指出要真正 爱护子女。就必须使之有功于国,靠自己的能力走向社会,而无劳之 奉,无功之位定不会长久的道理。触龙对赵太后所说的话虽只针对赵 国的现实,但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今天也还有 一定的借鉴价值。
《战国策》参考书: 战国策》参考书:
《战国策》东汉高诱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 战国策》 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 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 《战国策》宋鲍彪注,元昊师逆补注,通畅好读,但自作主张改动 战国策》 原文及次序不可取。 《战国策选注》 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 战国策选注》 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 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 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 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 散文兴盛的原因有:
除《左传》外,给《春秋》作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人公 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谷梁赤所作,叫《春秋 谷梁传》。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 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史学价值和 文学价值均不及《左传》。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 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 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 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 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 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 ,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管 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 语》文笔别具一格,精采动人。
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 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据《史记·孔 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 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获麟”, 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则《春秋》 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 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 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 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
思考研讨题: 思考研讨题: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 国语》 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 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 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 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二、战国策选讲
冯谖客孟尝君 第一段,写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以“客无好”、“客无能”及 三次弹铗作歌的奇特的言行考验孟尝君“爱士”的诚意,表现了他异 乎常客的风采和不虚夸,不苟合的性格。 第二段,写冯谖为孟尝君收债而矫命焚券,市义复命的过程,表现 了他的敢作敢当的魄力,干练的办事才能,卓越的见识以及他对人民 力量的认识。 第三段,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地位而进行的游说活动,表现了他 的超人的才智。
左传》参考书: 《左传》参考书:
《春秋左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晋杜预参考汉魏间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左传集解》 许淑、郑众、王肃等家今文观点,作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权威 之古注,在全部十三经注疏中也是较好的旧注本)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 清刘文淇及其子刘毓 ,孙刘寿 ,次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 孙贵 (刘师培之父)三代四人陆续编撰,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先列旧注,次及本人疏证,博采众书,材料极富,为深入研究左 传之重要参考书。
又如《晋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 范氏富’ 盍已乎?
为系援焉。’他日董祁塑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 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塑范献子, 不吾敬也’ 彷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 彷于庭之槐。叔向过之。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讽刺世态, 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讽刺世态, 讽刺世态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二、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 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著名而较 完整的铜器铭文有《毛公鼎》等,其性质、篇幅与《尚书》已相当接近。
三、《尚书》 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 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尚书》大体是 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 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 暴虐;透露出史家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 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 见解。二是语言简劲。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 二是语言简劲。 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 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背诵)
四、《春秋》 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记载了上起鲁隐 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 哀共十二君,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 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晋语》 晋语》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 以戈逐子犯,
(事业成功),吾含舅氏之肉,其知厌(满足)乎!’舅犯走且对曰 事业成功),吾含舅氏之肉,其知厌 满足) ),吾含舅氏之肉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能)有成,公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 有成, 子无(发语词)亦晋(所有)之柔嘉(脆嫩,美味),是以甘食。偃 子无(发语词)亦晋(所有)之柔嘉(脆嫩,美味),是以甘食。 ),是以甘食 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 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 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 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不隐恶, 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 春秋》笔法” 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 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 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