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 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 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已 无可考,书名亦为西汉刘向所凝定。它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 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 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 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 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 《史 记》 《战国策》
比较
叶曦 邱维 王云坚 王丽 俞炜涛 安天威 赵俊豪 刘巍 郭栋 周文果
目录
版本比较 作者写作心态比较 文本体例年代比较 细说:孟尝君比较
作品评价比较
文本比较 作者写作背景比较 作品影响比较
作品文风思想内容比较 作品特点比较
关于文本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 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 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 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 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 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 (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 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 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关于版本
《左传》 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现存最早的《左传》注解。 《四部丛刊》30卷本(附《年表》1卷) 《四部备要》称《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30卷(附《年号归一图》和《年表》) 上海人民出版社《四部丛刊》宋刻本影印本,名《春秋左传集解》197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名《春秋经传集解》, 1989年ISBN 7-80569-058-8 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左传卷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疏本,60卷。ISBN 7-301-04724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清朝洪亮吉《春秋左传诂》ISBN 7-5325-1733-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朝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清朝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8卷•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ISBN 7101002625(200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ISBN:9787101002621(1990)(该 版对80年代版有重大修正,堪称左传注疏的第二次里程碑式的著作——第一次是晋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徐仁甫《左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伍妈喜《春秋左氏传古注辑考》,台湾学海出版社,1982年• 李宗侗《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王守谦《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ISBN 7-221-01571-6• 瑞典高本汉《左传真伪考》、《左传注释》 日本安井衡《左传辑释》 日本竹添光鸿《左传会笺》
《战国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和本子。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 至北宋﹐刘向整理的《战国策》与高诱的注本都已残佚﹐曾巩校定其书﹐作了 订补。 南宋初﹐姚宏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刊印《战国策》﹐为续注本。 同时﹐鲍彪取曾氏本而改定原次第﹐作新注。 元吴师道在鲍本基础上﹐补正其谬漏﹐作《战国策校注》。 近人金正炜有《补释》。 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著作27篇﹐其中11 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16篇则为佚文。 原书未标书名﹐暂称帛书《战国策》或《战国纵横家书》﹐可据以订正今本书 中的一些差误。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 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 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 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 本。 第三系 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 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 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 较为简单: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 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 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 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 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 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 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 陵书局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