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
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
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
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
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
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
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听诊心音消失。
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
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心电图检查
有3种图形:
(1)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2)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
一般认为,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3.脑电图
脑电波低平。
诊断
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
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
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治疗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
1.基本生命支持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
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
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
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
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
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
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
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
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
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
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
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
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