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和方剂
葛根《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藤本落叶植物葛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葛根、干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伴有项背强者。热重配柴胡、黄芩、如葛根解肌汤, 寒重者配麻黄、桂枝。 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常配升麻,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证。单用或配天花粉、麦冬均能取效。 4.用于热痢,常与黄连、黄芩同用;用于脾虚泄泻,常用煨葛 根合党参、白术、茯苓等。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 夏日表虚汗多及胃寒患者慎用.
细辛《本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肺、肾经。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与应用: (1)素体阳虚兼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 轻、身倦欲卧、脉沉者。合桂枝、附子等同用。 (2)外感风寒风湿痹证。症见肢节疼痛。合独活、 羌活同用。 (3)风寒引动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 痰多清稀者。合半夏、干姜同用。 用量:1~3克。入丸散,0.5~1克。 注意事项: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咳及肺热咳嗽 均忌用。
臣药 佐使药
【使用注意】本方为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 用方剂, 风寒咳喘者不宜使用。 【加减应用】若肺热甚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咳喘较 甚者可加苏子、葶苈子、地龙。可用 于支气管肺炎、大叶肺炎等。
菊花《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处方用名: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药用部分:花序。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伴头痛者尤宜,常配桑叶、薄荷、 连翘、如桑菊饮。 2.疗眼疾,风热所致目赤肿痛者,常配桑叶、夏枯草;肝 阴不足所致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者,常合用枸杞、地黄。 3.疔疮痈疽。野菊花力量强,常合用地丁、银花、连翘、 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6~10克。 使用注意: 疏散风热常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常用白菊花,疔疮 痈疽常用野菊花.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 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 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 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 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 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荆芥《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之全草及花穗。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 药用部分:茎叶及花穗。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散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合羌活、防风等。 (2)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寒、目赤咽痛。合银花、 连翘、桑叶、菊花。 (3)麻疹透发不畅,常配防风、蝉蜕。 (4)荆芥炭有止血作用。配其它止血药可用于多种血 症,如便血、崩漏等。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者慎用。
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能: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之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嗽、 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鼻煽、口渴、舌苔薄 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方解: 麻黄: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肺热。
君药
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防风《本经》 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入膀胱、肝、脾经。 功能:辛温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止痉,透疹止痒。 主治及应用: 1.外感风寒之头身痛。症见恶寒发热,以寒为重,头 身尽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2.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常与羌活、独活相伍为宜。 3.风毒内陷之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蝉蜕、 全蝎同用。 4.治麻疹初起,难以透发者。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血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桂枝《本经》
为樟科植物桂枝的嫩枝。药用部分:嫩枝。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心、肺、膀胱经。 功能: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与麻黄相须为用,促使发汗解表。 2.外感风寒,有汗表虚证。与白芍配伍,调和营卫以疗表虚邪实 之外感证,解表而无大汗之弊。 3.风寒湿痹,邪阻经络所致之肢节疼痛,尤以肩臂疼痛为佳。以 防风、附子、羌活、桑枝为伍。 4.月经失调、痛经、闭经。血虚寒凝者以桂枝温经通脉,助当归、 白芍、川芎、红花等以调经散寒。 5.血虚心悸、脉结代。桂枝温通以振奋心阳,与炙甘草、党参、 阿胶相配用,治心律失常等证。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 桂枝辛温助热,能旺盛血行,故对温热病,阴虚火旺,出血患者 忌用;孕妇、月经过多者慎用。
荆芥穗12g
子12g
淡豆豉12g
芦根30g
【用法】水煎数沸,日服4次。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
不多,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
方解
【使用注意】本方适用于风热表证,外感风寒者禁 用;方中 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 煎。
【加减应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咽痛者加马勃、 元参。
羌活《本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之根及根茎。 药用部分:根及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膀胱、肝、肾经。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合荆芥、防风等。 (2)风湿痹证。症见肢节疼痛。合独活、防风同用。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血虚痹痛者慎用。
不同点: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适用于外感
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 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 虚证。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g
《温病条辨》
连翘1
淡竹叶6g
麻黄汤
【组成】麻黄6g
《伤寒论》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
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 有汗、
新产妇 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用。
【加减运用】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寒湿
桑菊饮
【组成】桑叶12g
《温病条辨》
菊花9g
连翘12g
杏仁9g 甘草 3g
薄荷 4.5g 【用法】水煎服。
桔梗 6g
芦根 18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本方为辛凉解表的轻剂,适用于风热
犯肺之证。身热不甚,口微渴,咳嗽 有痰,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24克、炙甘
(一)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有以下两个特点: 1.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作用,适用于风寒表 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 薄白,脉浮紧等。 2.发汗力较强,应用时除遵守解表药的注意点 外,凡热甚、阴虚阳亢及下虚上实者忌用。 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
麻黄《内经》 为麻黄科植物的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典的干燥茎枝。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常伍用桂枝以 增强发汗作用,如麻黄汤。 2.表实咳喘。由于外邪束肺所致之咳喘,寒配杏仁, 如三拗汤;热喘配生石膏、甘草、如麻杏石甘汤。 3.水肿兼见表证者。常伍用生石膏、生姜、甘草等治 疗水证。 用法:3~10克。 注意事项:表证自汗,气虚咳喘,脾虚水肿者不宜用; 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薄荷《唐本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茎叶。 处方用名:薄茶、薄荷叶、苏薄荷、薄荷梗。 药用部分:茎叶。 性味:辛、凉。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辛凉解表、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多与其它辛凉解表药 及清热解毒药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头目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配菊花、荆 芥、桔梗。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等。常伍用蝉蜕、葛根、 浮萍。 4.用于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与柴胡、白芍等同用.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本品挥发性强,不宜久煎,后下;表自汗者不宜用。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 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 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 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 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 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桑叶《本经》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处方用名:桑叶、冬桑叶、霜桑叶、蜜炙桑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人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证。常与菊花、薄荷、前胡、银花、 桔梗、牛蒡子等配伍,如桑菊饮。 2.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合石膏、麦冬、天花粉以 清燥润肺止咳。 3.目赤肿痛、羞明眵多。合菊花、石决明、车前子。 4.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合女贞子、枸杞子以滋补 肝肾。 5.肝阳上亢,眩晕。合菊花、黄芩。 用量:6~12克。单味洗眼可用至30~1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