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25.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工业布局: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的干扰对外交通。

26.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土方量,便于城市管理。

27.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归根到底就是集中式(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和分散式(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28.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比例尺为1:2000~1:1000;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29.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30.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通过“一书两证”(建筑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来保证的。

31.城市用地分类情况: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U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32.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5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3.一般认为干道网的恰当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²34.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为km/km²35.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制度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36.就具体地块而言,区位就是它的空间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37.居住区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38.居住小区中道路用地的控制指标为9~17%,公共绿地建筑控制指标为5~15%39.6层是最优建筑层高。

合理提高住宅建筑层数是提高建筑面积密度、节约土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

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

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40.“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41.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美国人雷德朋提出来的,又称“雷德朋系统”“人车混行”(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形式“人车共存”(荷兰的德尔沃特首先提出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42.道路线密度(道路长度/公顷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公顷43.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停放方式,一般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4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45.《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6.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47.城市道路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8.城市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25%49.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有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技术体系50.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两套指标是指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5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负责核发“一书两证”52.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

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5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54.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

包括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和家庭组成结构。

55.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的总和56.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7.现代城镇的三个基本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58.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城镇化。

59.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转向复合开放型思想;有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0.人车交通分行(雷德朋系统、人车共存(德尔沃特61.在城市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人口在200万以上或城市长度超过30km的带型城市都应设快速路(双向8车道,行速大于80km/h62.工地对地震的要求是选址不应在7级及7级以上地区。

63.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和自由式布置。

6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65.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6.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够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7.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8.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69.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使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有道路的功能决定。

70.居住区级的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7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

7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由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组成。

74.城市职能的分类: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75.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罗马7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英国77.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以教堂作为城市中心78.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实现79.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随后一些工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城市规划法,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法定职能。

80.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称为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81.城市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的议题的立法。

82.城市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8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84.规划技术系统是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

规划的技术系统是建立一个国家完整的空间规划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建设控制规划等多个层面。

85.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范围两个层面,分别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规划。

86.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88.英国的行政体系是中央集权型的代表;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其规划行政系统是地方自治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