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树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树


西 域都护
文 景之治
丝绸之路
科 技成就
秦 末起义
秦的兴亡
秦 的暴政 秦 的建立
秦汉文化
的统 建一 立国 家
思 想成就
教材内容 第四单元
孝文帝 改革
西晋兴亡
江南开发
北方的 统一
民族融合
江南开发
淝水之战
科技
三国 鼎立
三国鼎立
魏晋文化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民政 族权 融分 合立 与
宗教
北京人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
农耕生活 农耕生活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炎黄炎黄 二帝二帝
远古居民 远古居民
北京人 北京人 元谋人 元谋人
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
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禅让
中中 华华 文文 明明
教材内容 第二单元
都江堰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铁器和牛耕 商鞅变法 天文 历法 医学
农业 畜牧业 青铜器 奴隶 的悲惨
春秋战国 的纷争 灿烂的 青铜文明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 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 立。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5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 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 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国家的产 生及夏商周的更替;了解西周的 分封制及作用。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 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 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 逐渐强大起来。 5、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 智慧和创造力。 6、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 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材 资源
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七 年 级 历 史 上 册
课外 资源
学校的图 书馆报刊。
实物图片
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 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 史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都有好处。
可以通过考古化石、图片、实物、 历史古遗迹、及影视资料等来充实 历史知识。
敬请各位领导和同行 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秦汉时期
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 类起源的主要特征。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 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内容标准 七 年 级 历 史 上 册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 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 发。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 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 4、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 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 术的成熟和农历。
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
民 主 主 义 专 题
说课标
课标要求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说课标
1、历史课程标准的注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的注重点
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转变学习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
要避免专业化 贴近学生生活 必备基本历史知识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和认知水平
改革课程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信息传输 转变教学模式 转变师生关系
原始人群
原始社会
元谋人
氏族社会
立 体 整 合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夏朝
奴隶社会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立 体 整 合
两汉
(公元前202年—220年)
三国
220年—265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青铜文明 秦的兴亡 大变革 中华文化 战国七 雄 时代 勃兴 统一国家的 春秋战 春秋五 霸 建立 国纷争
西周 商朝 夏朝
汉朝的 大一统 汉匈和战
汉初和 亲
丝绸之路 秦汉文化
科技成 就
夏商周 的兴亡 华夏之祖
河姆渡 居民
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的变革
科技
尧舜禹 禅让 炎黄 二帝
中华文明
远古居民
元谋人
农耕生活
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 评价时要注意考查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 :三国两晋政权分立与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推动 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 展。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专 题
学生评价要求
学 生 的 评 价 要 求
① ② ③ ④ ⑤
在体验中收获乐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史的线索和史实
2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尝试用历史联系现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的评价要求
教 师 的 评 价 要 求
① ② ③ ④
通过教材解读走近学生并与其和谐 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课堂的指导提高课堂效果
2
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三、说建议
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挂图
自由阅读卡
练一练
动脑筋
活动课
活动与探究
远古人类化石及神话 影视作品。
文献资料 导入框
过程与方法
注重探究式学习,通过多 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 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 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 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 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 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知识与技能 课标要求
知道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 历史的时序及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 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 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处理历史信 息的能力。
传说时代
春秋战国的变革时代
夏商周的更替
第二单元
秦汉的统一和巩固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单元
历史新教材的体例
教材的体例
书的结构
单元的结构
课的结构
写给同学们、目录、 主题课文、主题活动及 附录构成
主题页 主题课文 主题活动
导入框、 正文宋体 小字楷体、文献资料 图表、动脑筋 注释注音、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两晋
265年—420年
封建社会 战国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南北朝
420年—581年
立 体 整 合
古代巴比伦
约公元前3500年--
古代印度
约公元前2500年--
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至今
立 体 整 合
三、说建议
7、评价建议
评价时采用单元评价,收 集学生个人代表作品。如 用图表、创建知识树、设 置表格等归纳夏、商、西 周、春秋和战国的更迭。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转变 课程功能
建立评价机制 明确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 课,体现义务教育的普 及性、基础性和发展 性.
建立能促进学生 素质全面发展、 激励教师积极进 取的评价体系
说课标
2、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 的课标要求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 能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 一些基本方法,如,计算 历史年代法、识别和运用 历史地图和图表法、运用 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等。
大变革 的时代
文字 屈原<离骚>
中华文化的 勃兴(科技)
老子 的思想
夏、商、 西周的兴亡 商朝 夏朝
西周
和国 社家 会的 的产 变生 革
中华文化的 勃兴(思想)
百家争鸣 孔子 的成就
教材内容 第三单元
汉 武帝 战争 汉 初和亲 汉 元帝 和亲
汉 武帝 大 一统
汉匈和战 汉朝的 大一统
张 骞通西 域
趣味性 动生性
教 材 编 写 意 图
以史实为载 体,学生成 长为主线, 以人为镜、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编写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定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编 写 的 原 则
② ③ ④ ⑤
2 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
半坡居 民
大汶口 居民
北京人
山顶洞 人
七 年 级 历 史 上
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三国 鼎立
魏晋文化 江南开发
宗教 淝水 之战
民族融合
西晋兴 亡 江南开 发
官渡之 战 赤壁之 战
北方的 统一
孝文帝 改革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河姆渡 河姆渡 居民 居民 半坡居民 半坡居民
大汶口 大汶口 居民 居民
二、说教材
5、知识内容及立体整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内容
百家争 鸣 天文历 法医学 奴隶的 悲惨 都江堰 铁器和 牛耕 商鞅变 法 青铜器 文字 农业 畜牧业 秦末起 义 秦的暴 政 秦的建 立 汉武帝 大一统 文景之 治
汉武帝 战争 汉元帝 和亲 西域都 护 张骞通 西域 思想成 就
屈原 <离骚 >
情感与态度
七 年 级 历 史 上 册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 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 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 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 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 好自豪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