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专业审图要点

结构专业审图要点

结构专业审图要点2.2.1 总则2.2.1.1 程序计算参数选取是否合理。

2.2.1.2钢筋种类的选择:在满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是否选择造价低的钢筋方案。

2.2.1.3 框架结构的非承重墙体种类选择:应选择轻质、隔音、隔热且价格较经济的新型建材。

2.2.1.4 控制层高: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层高。

2.2.1.5楼梯选型:当楼板长大于3米时,如果建筑没有特别要求应该设计成梁式楼梯。

2.2.1.6荷载取值:地下室顶板覆土荷载与施工荷载不同时考虑;消防车荷载与施工活荷载不同时考虑。

尽量减少荷载,在设计管理中尽量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地下室顶板覆土可节省成本。

2.2.1.7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情况。

地下室底板条件许可应采用原状土承重,人防墙、外墙、底板等荷载传入桩基,可降低地下室造价。

地下室抗震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2.2.1.8 控制合理的配筋率:柱的配筋率3%以内,梁的配筋率在0.8~1.5%之间是经济配筋率。

2.2.2 结构设计总说明2.2.2.1自然条件a.工程所处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震设计烈度,工程地质概况,地下水的埋深及对混凝土有无侵蚀性,冻结深度,各土层的描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等,是否给出了简要的说明。

与勘察报告,有关部门提供的设计原始资料是否一致。

b.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与荷载规范规定不一致的基本风压、基本雪压等,是否有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确切资料。

c.场地的自然地面标高,设计标高±0.000相当的绝对标高值是否与总平面图上标注的一致。

2.2.2.2使用的活荷载a.所列设计活荷载取值是否恰当,与规范不一致的是否有根据。

b.特殊的荷载取值是否有任务书,初步设计审批文件或工程设计单位正式文件的规定。

2.2.2.3使用的材料a.对本工程所选用的各种结构材料,其品种、规格、型号、标号等是否均已说明,是否齐全准确。

b.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特殊要求是否提出,是否必需。

2.2.2.4构造要求a.钢筋混凝土基础、墙、柱、梁、板等构件的构造方法,如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要求,接头、锚固、节点构造等,是否交代清楚,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b.砖石砌体的砌筑要求、圈梁、构造柱、拉结钢筋等,是否交代清楚,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c.单独设计的预制构件、预应力构件、钢结构的制造、安装要求是否交代清楚。

2.2.2.5其他内容a.对基础的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的要求,和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等是否明确、恰当。

b.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c.对图中未予交代而要在施工过程中与工艺安装、设备工种配合预埋、预留的埋件、孔洞是否提出了配合施工的要求。

对施工中应遵守的施工验收规范是否列出并准确无误。

d.预制构件目录中的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是否准确。

e.构件代号表中的代号与详图中采用的是否一致。

2.2.3 基础平面图2.2.3.1 基础平面方向与建筑平面方向是否一致。

2.2.3.2 纵横柱网、承重墙的轴线号是否齐全,与各相关图纸是否统一。

2.2.3.3 柱距(开间)、跨度(进深)尺寸,分段尺寸,总尺寸是否齐全,与各相关图纸是否一致。

2.2.3.4 墙体厚度,柱子大小与轴线关系与各相关图纸是否一致,与结构详图是否一致。

2.2.3.5 钢筋混凝土柱、墙编号是否齐全,与结构详图是否一致。

2.2.3.6 管沟布置、盖板、人孔的布置和型号是否准确。

2.2.3.7 管沟穿墙身的留洞,洞顶过梁,管沟转角处过梁,上部有墙横跨管沟处的过梁是否标注清楚、准确。

2.2.3.8 各设备基础、地坑的平面尺寸,与轴线的关系是否注清。

在平面上和埋深标高上和房屋基础有无矛盾。

2.2.3.9 当与相邻子项建筑物紧挨时,两个子项在相连处的基础在平面、埋深方面有无矛盾、当采用公共基础时,有关的轴线号、尺寸、柱墙尺寸、编号是否注明、无误。

2.2.3.10 当为混合结构采用条形基础时a.纵横向每条墙下条形基础的宽度,与轴线的关系是否标注齐全,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b.当埋深不在同一标高时,平面图上是否有埋深变化的剖面示意。

c.各工种要求的防潮层以下的预留洞,予埋管是否标注清楚。

留洞尺寸,轴线距离,洞底标高,洞顶过梁是否标注准确。

d.如有构造柱时,构造柱的位置,尺寸、编号是否与上部结构平面、详图表示的一致,与建筑图表示的是否一致。

2.2.3.11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独立基础时a.各独立基础、联合基础的编号、基础底标高是否标注齐全、准确。

b.每种编号的基础在其第一次出现时是否注明了平面尺寸,与轴线的关系,与详图是否c.不同厚度的垫层在平面图上是否已表示清楚。

d.当有基础连梁时,梁的编号、尺寸、与轴线关系是否标注齐全、准确,两个方向的连梁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是否画出了小剖面并注明了梁底标高。

e.在独立基础间夹有条形基础时,除按条形基础要求外,在与独立基础相接的一段,在标高、做法方面有无详图交代。

2.2.3.12当基础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筏板基础、箱形基础时。

a.纵横方向各墙的厚度,柱、梁尺寸,编号,与轴线关系是否齐全、准确。

b.两个方向是否画出了小剖面注明标高、垫层厚度、底板厚度。

c.底板上的坑、沟、其平面尺寸是否标注清楚,是否都有小剖面或另有剖面详图表示各部分的尺寸。

d.各墙上门洞位置与建筑图是否一致、过梁编号是否齐全、准确。

e.各柱下的细部尺寸是否标注清楚。

2.2.3.13当为桩基时a.桩的平面布置,中心尺寸,与轴线的关系,桩承台的尺寸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桩基构造要求。

b.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与要求是否符合规范和勘察资料。

c.基岩顶面等高线是否与正式勘察资料一致。

d.场地是否有断裂带或挤压带,其倾角及位置是否表示。

e.当采用标准设计的预制桩时,选用的标准图集号、桩号是否正确。

f.当地层复杂,桩尖埋深不同时,是否有必要的剖面图表示埋深的变化。

剖面图与勘察报告是否一致。

g.对预制桩的单桩承载能力或打桩时的贯入度要求是否交代清楚。

对端承桩桩端进入硬持力层的最小要求是否交代清楚,是否符合规定。

2.2.3.14附注说明a.设计标高±0.000相当的绝对标高与总平面图是否一致。

b.基础持力层所在的标高,其土层性质,地下水情况,地基承载能力与勘察报告提供的是否一致。

c.关于验槽,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是否交代清楚。

d.基础材料的选用是否恰当。

e.如有各工种配合施工要求的是否交代清楚。

f.如有沉降观测要求时,观测的要求,测点的布置是否交代清楚。

g.有施工后浇带时,后浇带的位置是否恰当,后浇的时间,施工要求,混凝土的质量是否交代清楚,是否恰当。

h.有关桩基的设计要求都应详细注明,如护壁图构造;最后三阵每阵贯入度;桩端扩大i.箱基、筏基底板上的沟、坑只有平面尺寸,没有剖面,或剖面图中沟、坑的壁周垫层直上直下无法施工。

j.施工后浇带的浇灌时间没有按照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

2.2.4 基础详图2.2.4.1砖墙下条形基础a.条形基础各详图的剖面号,剖视方向与基础平面图中表示的是否一致。

b.条形基础宽度的分尺寸,总尺寸,上部墙体厚度分尺寸,大放脚每步的高宽尺寸,基础厚度,±0.000到基础的尺寸,圈梁的位置是否标注齐全、准确。

c.当为刚性基础时,基础台阶的宽高比是否符合刚性基础的要求。

d.剖面所在位置是否有管沟。

如有,各部分尺寸是齐全、准确,盖板面到室内面留出的尺寸与建筑地面做法是否一致。

e.当有防潮层,防潮层所在的位置是否已在剖面图上示意,标高是否在剖面上注明,或在附注中说明。

如室内地面有几种不同标高时,防潮层位置的变化是否与建筑图一致。

f.当与相邻子项基础相连或紧挨时,有关的剖面是否已将相邻子项的基础表示出来。

各部分尺寸和标高有无矛盾。

g.管沟盖板,过梁如采用标准构件,所有的标准图集号是否已有说明。

如为单体设计的,则详图所在图号是否已有说明。

h.附注中对基础的材料,防潮层以下墙砌体的砖标号,砂浆标号,圈梁的混凝土标号,钢筋钢号是否已有说明,选用是否恰当。

2.2.4.2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或条形基础a.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各部分尺寸,配筋是否标注齐全。

b.基础预留的柱,墙插筋与上部结构详图的平面尺寸,标高,钢筋直径、根数、排列、伸上高度是否一致。

c.预留插筋在基础内的锚固长度是否足够,是否安排了足够的箍筋以固定插筋的位置。

d.当与相邻子项共用一个基础时,其轴线关系,柱、墙尺寸,标高、插筋与子项的详图是否一致。

e.各不同截面和配筋的基础梁的配筋是否均有表示,构造规定有无矛盾。

当仅用剖面表示时,钢筋的锚固要求是否有交代。

f.附注中对基础的材料是否有交代,选用是否恰当。

2.2.4.3钢筋混凝土筏基、箱基a.筏板基础底板,箱基底、顶板的配筋,是否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

b.底板有地坑、地沟时,两个方向的配筋是否都有交代,顶板有留洞时,洞口加筋是否符合要求。

c.墙的剖面图中,其剖面号,剖视方向,截面尺寸与平面图是否一致,沿高度方向的尺寸,标高标注是否准确。

予留插铁与上部结构是否一致。

d.当不绘制墙的立面图时,墙的剖面数量是否足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墙的截面和配筋,墙中洞口加筋或上下过梁的配筋是否交代清楚。

e.当绘制墙面的立面图时,其轴线尺寸与平面图是否一致,高度方向尺寸,标高是否准确,门窗洞尺寸、标高与建筑图是否一致,各部分的配筋是否标注准确。

f.筏基的梁一般应按上部结构梁同样的要求绘制,当仅用剖面表示时,各支座处梁的锚固要求是否表示清楚。

g.附注中对材料要求是否恰当。

2.2.4.4桩基a.桩详图各部分尺寸,配筋数量与深度是否标注齐全。

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b.桩头插入承台的深度,钢筋的锚固是否符合要求。

c.桩台各部分尺寸,配筋是否标注齐全,当有预留插铁时,插铁的锚固,与上部结构是否一致。

d.附注中对材料的要求,预制桩的打桩要求。

灌注桩的成孔要求是否恰当。

2.2.4.5 结构布置图a.结构平面图的方向与建筑图的平面方向是否一致。

b.纵、横柱网,承重墙的轴线号是否齐全,与建筑图是否一致。

c.柱距(开间)、跨度(进深)尺寸,分段尺寸,总尺寸是否齐全,与建筑图是否一致d.墙身(承重墙)厚度,柱子尺寸与轴线关系是否标注清楚,与建筑图是否一致。

e.钢筋混凝土墙、柱编号是否齐全,与基础平面图是否一致。

f.平面的纵、横方向是否都有小剖面,所注标高是否与建筑图的毛面标高一致。

g.楼板标高有变化处是否都有小剖面表示标高变化情况,所注标高、板的轮廓范围与建筑图是否一致。

h.所有预留洞、预埋件是否已标注清楚、准确。

凡需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工种配合施工预留、预埋的,是否已在附注中或总说明中交代清楚。

i.当采用现浇板结构时:现浇板的编号(当有相同的其他板要引用时)、板厚是否标注清楚、准确;板配筋的编号有无重号、缺号;各洞口的加筋是否已表示,是否正确;分布钢筋的直径间距是否有交代,是否正确;楼梯间详图是否已注明图号;在详图和平面图中所交代的有没有重复,漏缺和矛盾的;阳台、雨篷挂板等的位置标高与建筑图是否一致,构件尺寸与标准图集是否一致;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位置、尺寸是否交代清楚,与建筑图是否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