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
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意志。
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
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
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
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之流。
他人就是地狱。
――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
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
波德莱尔受过爱伦·坡的影响,爱伦·坡关于纯艺术的主张是讲究唯美的,因此,19世纪出现的唯美主义已为传统文学与反传统文学搭起一座桥梁。
现代派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从波德莱尔到19世纪下半叶从事象征主义诗歌写作的魏尔伦、兰波、玛拉美,这是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浪潮。
文学史家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前期象征主义。
上述三位象征主义诗人都没有活到二十世纪,他们去世以后十多年间,现代派文学除了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青鸟》,也没有大的动作。
但到了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现代派,如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象派等,都相继登上文坛,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空前的繁荣。
这是第二浪潮。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许多知识分子受到鼓舞,文学上便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
在这股“向左转”的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低潮。
但这“红色的30年代”没有持续多久。
3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清党扩大化,致使许多投身革命的作家相继脱党,返回原来的立场。
这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才宣告了现代派的复兴。
二战以后的60、70年代,便是现代派的第三浪潮。
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荒延派、黑色幽默、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纷纷粉墨登场。
在拉丁美洲,还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
这第三浪潮的文学也可以叫做“后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象征(Symbol),也即符号,凡能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识物或符号都叫象征。
简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方法。
文学上的象征主义的实践者主要是诗人,而不是小说家,因为这种隐喻式的手法最适宜诗的表达。
象征主义的祖师爷是波德莱尔,代表作是《恶之花》。
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是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
后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前期象征主义主要表现个人的忧郁苦闷,表现个性象征与情感象征;后期主要表现社会的精神危机,表现普遍象征和抽象意义和思辩性的象征。
波德莱尔(1821—1867)波德莱尔生于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一个忧郁的哈姆雷特。
继父想叫他进入官场,他却专与文人名士结交,一度沉迷于放荡生活;后来,家庭实行了经济管制,波德莱尔只能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
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破灭。
此时他受美国诗人坡的启发,写出《恶之花》。
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就的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
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恶之花》《恶之花》原文是《Les Fleurs du mal》,其中mal一词除了“恶”之外,也有“病”,“痛苦”等意。
这部诗之所以能成为诗歌史上的转折点,主要因为波德莱尔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人性的恶。
若要从《恶之花》中选一首“恶”名昭著且最富象征性的诗,那么很可能就会选中《兽尸》。
波德莱尔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头溃烂生蛆、恶臭熏人的死牲口。
这种东西按艺术的常规是不能入诗入画的,但波德莱尔却违反传统的价值观念,宣称在上天眼中,这尸体与怒放的鲜花一样美,本质上可比自己的“爱人”!爱人啊,你也将像此污物一样,就像这具可怕的兽尸,我眼中的星星,我心中的太阳,你,我的情爱,我的天使!自古以来,把情人比作鲜花者有之,比作仙女者有之,但把情人比作兽尸的,波德莱尔却是第一位。
波德莱尔因此得了“尸体诗人”,“蛆虫诗人”的恶名。
但是大雕塑家罗丹在为自己的雕塑辩护时,就援引波德莱尔的《兽尸》说:“当波德莱尔描写一具又脏又臭,到处都是蛆,已经溃烂的兽尸时,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拜倒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
”波德莱尔自己说过:“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大名鼎鼎的诗人们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
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艾略特(1888-1965)T.S.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母亲是个喜欢写诗、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女子。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希腊哲学的研究。
1915年,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
1927年入英国国籍。
做过银行职员,杂志编辑。
自称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王派,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
”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歌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等。
文学评论有《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
《荒原》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死者葬礼》,描述象征整个欧洲的那片土地的荒芜,那里充斥着庸俗低下的欲念和行尸走肉;第二章《对弈》,描写奢华的上流社会中的无聊和空虚;第三章《火诫》,描写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和纵欲猥亵;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昭告死亡的不可避免和皈依上帝的必要性;第五章《雷霆的话》,在隆隆的雷声中宣示上帝的告诫:要给予,要怜悯,要接受主的权威。
这是一首晦涩难懂的诗,通篇充满暗示、寓意和典故。
涉及的语言就有六种,被引用的前人著作多达56种。
全诗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荒原上的枯焦、败落和死亡的征象。
诗人借此提示的是现代文明的颓败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窘迫。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死亡的地上滋生出丁香花,混杂着记忆与欲望,春雨骚扰迟钝的树根。
冬天使我们温暖,健忘的雪覆盖大地,干枯的根茎喂养弱小的生命。
这几句是全诗的开头,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四月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诗人偏说它是“最残忍的”;冬天冰天雪地,万木萧疏,诗人偏说“给我们温暖”。
诗人的意思是说:现代文明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连自然法则也颠倒了。
意象派(Imagism)意象派是一个诗歌流派,出现在1909-1917年间。
归入这一流派的诗人们提倡用日常口语写诗;要求诗歌表现新的节奏,新的情感;他们允许题材的绝对自由,努力用诗表现坚实、清晰的意象;他们有一个口号,叫做:“凝聚是诗的本质”。
意象派的作诗法受美国女诗人爱米丽·狄金森的启发而形成,尽管狄金森本人并不是自觉的意象派诗人。
文学史家因此将狄金森叫做“意象派的保姆。
”据意象派的领袖人物庞德说,中国的古典诗歌,也曾影响过意象派的艺术主张。
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之于诗歌,就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眼睛。
但眼睛不能代替血肉构成的本体。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味追求意象的诗歌是没有前途的。
庞德自己觉悟到这一点,从1914年起,他便不再提倡意象派运动。
他退出以后,这场诗歌运动便由艾米·罗韦尔主持,但也只延续到1917年,再以后就偃旗息鼓了。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66)狄金森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是个颇有名气的学者,父亲是个律师。
狄金森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只在家乡一所女子学校读过一年书。
她一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家中偶而来访的几个朋友和墙上开着的几扇窗子是她联系社会的唯一渠道。
狄金森认为,人生如此喧闹不安,与人交际来往是多余的,社会的存在对她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她要远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筑造起来的天地里,做一个孤独者。
写诗对她来说只是为了表述某种情感或情绪,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做诗人,而是给自己看。
她认为,“发表等于拍卖灵魂。
”她去世后,亲友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才发现她一生共写了1800多首短诗。
这些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清新,大量使用奇妙的暗喻。
正是这一点启发了后来的诗人,使她获得“意象派的保姆”的称号。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他却好心地停下来等我――马车只载着我们两人――和那永恒。
这首诗共六小节,这里引的是第一节。
跟她的其他诗篇一样,原诗没有标题,诗歌的编纂者通常都将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
死亡,或者说死神,是令人恐惧的,狄金森却将死亡描写得那么亲切,那么具象化,就像一个慈祥的马车夫,就十分的新颖别致了。
庞德(1885-1972)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出生于爱达荷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短期任教于沃巴什学院,不久被校方解雇。
1908年侨居伦敦,后侨居巴黎,1925年起侨居意大利,直至二战结束。
历任《诗刊》《小评论》等刊物的编辑。
曾提携过许多青年作家,其中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泰戈尔、劳伦斯、弗罗斯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