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一篇: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1.
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说尼采和萨特。

“尼采我知道,萨特是谁?”
我说:存在主义是自由的萨特!
朋友愕然,随后说:和你所崇尚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呵呵——
一直以为萨特是最难一句两句就把它说明白的,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相信我能够把它说明白了,因为我心里已经把他弄清楚了。

2.
萨特,存在主义者。

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

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

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
好教师",成为“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

唯此才能使教育“个性化”。

3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

“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

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4.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

“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5.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

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6.
“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

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

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7.
几乎所有的西方人生哲学,都涉及到自由的话题。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

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力。

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

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

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

萨特憎恶“悔恨”,因为悔恨是一种自欺。

这是意识到了自由而又不敢去正视它,认识了而不行动,行动了又不敢承担后果,这是懦夫的表现。

自欺是不真诚的,真诚是的确不知道真相,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相行事。

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摸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作出的选择面前不选择,将选择不断往后推而不能勇敢面对,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状态。

8.
尼采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像:两者都是行动的哲学,都是积极的人生观。

尼采和萨特的伟大不仅在于发现人生的真相,更在于面对真相的勇气。

尼采说:“我们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对生命的爱,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苦中作乐,昂奋地面对挫折,不屈服于任何挑战,扎根于现实世界而不去寻求虚幻的“彼岸世界”的幸福,就是人生的精神武器。

两位大师,像初升朝阳一般,驱散了萦绕心底的迷雾般的孤独、恐惧、迷惘。

是啊,生命是一种“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必须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
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