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 炼字题专题字

诗歌鉴赏 炼字题专题字


考题展示2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 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 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 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 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 好?为什么?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 字的艺术效果.
答:“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 “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 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 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 无聊的寂寞情感。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当堂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 秀才迪》
“转”转变、成为之意,“日”即天天。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写的是深秋时节山 里的景色。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 字到苍翠,从而使静态的山水画在色彩上呈现出 动态的变化,水之潺湲,本来就为动态,日潺湲 ,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叮咚流动,一个 “日”字则赋予了水的永恒特征,暗示了裴迪始 终如一的高洁人格和精神的永恒。
众多颜色词的使用,描绘一派大好春 光,反衬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小结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
(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考题展示1
(08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诗歌勾勒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日落景象 ,令人向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
“尽”完,无影无踪的意思;“闲”悠闲、闲适之意 。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 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 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 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 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 分外感到平静。
老师建议: 多读诗歌,增加积累 掌握技巧,规范答题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鉴赏 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直”笔直;“圆”傍晚时分夕阳下落的形状;一
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却 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 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 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大漠广 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请简要分析 “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 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 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 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 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 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 明。
诗歌的炼字要关注哪些字 :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 (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 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 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 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后来,人们 就用“一字师”指代那些为人改正一个字而使全篇 文章生辉者,后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关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 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 相》
“自”独自;“空”徒然之意。
映着石阶的碧草独自地呈现着春色,隔着 树叶的黄鹂徒然唱着动听的声音。
“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 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 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 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诗歌鉴赏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摇 舞 扶
映 隐 失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 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 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 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 方法,就叫做炼字。
关于"推敲"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 丞相》)
“ 蒸”笼罩的意思,“撼”水波摇动之意。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 动岳阳城似的。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之 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 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 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 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 动结合的画面。
当堂练习3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 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 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 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 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写尽环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 “细”,脉脉绵绵,写的
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江清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 又过,何日是归年。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 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 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 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 (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 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 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 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 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 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 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 归程?长亭更短亭。
诗歌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低:压低;近:接近、靠近。 日暮时分,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
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与“旷”相互依存 ,相互映衬。诗歌化静为动,运用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 夸张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压抑的心情和不见亲人的 凄凉之情。 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澈的江水中,明月 主动的接近舟中的人。“近”与“清”相互映衬,拟人 手法的运用,化静为动。一个“近”字写出了月的灵性 ,它似乎很懂诗人的乡愁不可释,想为之解脱的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