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炼字题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炼字题训练及答案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

(1分)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4分)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答案】8.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

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

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

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

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