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服饰 韵悠长

黎族服饰 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8月14日晚上在海口人大会堂演出的那场"黎风古韵锦绣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秀场,让古老的织锦技艺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黎族服饰是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是黎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黎锦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将黎族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黎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黎族服饰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浓郁的民族色彩。

这几天摄影天地里相关美图让人眼界大开,掀起了宣传黎族文化的热潮。

为了更好的理解黎族服帖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黎家在上片的同时,找了一些资料一并发上供各位雅赏。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据《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记载:"武帝末(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

"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贯头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成。

这种布料是黎族妇女利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而成的。

关于木棉,《尚书?禹贡》就有这样的记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三国吴国人万震也在他的《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

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

人将用之,则治其核。

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

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

"唐代中叶,黎族妇女用同样原料织成被子、食单(桌布)和盘斑布,被列为上贡封建朝廷的珍品。

宋代志书更多地记录了黎族妇女在棉纺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宋人笔记里,我们可以看到黎族妇女纺织出的"黎锦"、"黎幕"、"黎单"、"黎幔"等品种繁多、工精艺巧的作品,证明黎族纺织工艺在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亚市)向黎族妇女学会治棉纺织等技术,然后传人中原地区,为推动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大发展,作了技术上的铺垫。

错纱、配色、综线、洁花等技术都完全出自黎族妇女之匠心。

黎族姑娘从六七岁开始学习纺织、刺绣,从小就受到传统纺织技术熏陶。

她们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就席织布,平纹挖花,飞针走线,正刺反插,精挑巧绣,把心血凝聚在一件件的织绣艺术品上。

她们织出来的花布、腰粲然若写"四个字带、被子、筒裙以及壁挂,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就用"来概括形容。

哈方言妇女织锦图案多以人形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纹样为辅。

哈方言妇女织锦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色彩浓烈,内容丰富,概括性强。

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平视体的组织形式表现,其特点是夸张变形、构图大胆、色彩多样、图案复杂,在花纹图案上多以描绘人的神态,比如舞蹈、生产、生活、婚嫁等,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人形纹、龙纹、鸽纹为主,其他动物纹、植物纹以及花卉纹为辅。

它除了筒裙织制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外,上衣的图案最为普遍,一般以白布做底,然后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图案重发现、重创造、追求情趣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赛方言织锦图案,多是织绣人形纹、青蛙纹,它主要织在裙身带和裙尾部位,除了织上有自己特色的花纹图案外,还嵌入云母片、河蚌壳及羽毛,以示平安、吉祥如意。

美孚方言妇女所织图案,有人纹、鹿纹、蜜蜂纹、鸟纹和汉字花纹,而以波浪纹、水波纹、曲线纹为最多。

美孚方言图案主要集中在筒裙上,整条除裙花外全部都是扎染图案,图案因浸染而相互渗透,形成深浅不一,且带有无等级的色彩,色彩斑斓。

色彩:黎族织锦图案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

工艺:黎族织锦图案的工艺制作主要由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织是指用踞腰织机采用道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染主要是指纹纱染线,包括暮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可织成色泽斑斓的筒裙图案;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补绣加工提高图案效果。

一般主体图案都是刺绣的,在图案中间的若干局部都是需要刺绣来完成。

织锦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而以润方言妇女上衣的黎族双面绣最为著名,所有织和绣的黎锦都是黎族织锦中的精品。

黎族原始纺纱方法为: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丝丝地捻接成线,然后用一小竹条捆卷着,要卷纱时,放在腿上一搓,卷纱竹枝在空中旋转,逐渐把纱卷成绽,黎族妇女就这样一寸一尺地纺纱。

黎族的纺织工具主要有手摇轧花机、踞腰织机、脚踏纺织机等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

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到汉代达到成熟。

在10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到棉纺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黄道婆在晚年致力传授海南黎族棉纺技术,并进行改革,把原来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的踏车,改进为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这一重大的改革,比国外早四五百年。

据考证,这种脚踏棉纺技术.在当时黎村里已广泛使用。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

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

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用比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

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

清代张庆长《黎歧纪闻》这样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

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

"染色的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而成,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还有另一种染色技术,叫做扎染,古时叫做"绞缬染"。

其制作方法是:把理好的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形的木架上,然后依经线将青色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

随后从木架上取下,放人染缸着色,染后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显出色斑花纹的经线。

在斑花的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这样就形成一幅精致的艺术品。

1978年,我国福建崇安县武夷船棺出土的纺织品、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至唐代人物丝绢棉织产品、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女供养人的衣裙上绞缬团花的花纹图案、唐代人物服饰花纹"花仕女图"都是运用这种印染方法染制而成,如上面提到的唐、宋时时期黎族地区上贡的"盘斑布"、"海南青盘皮(披)单"等;宋代输入内地的"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出自儋州、万州的著名"缬花黎布"也是使用这种绞缬技艺制作而成的。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南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远古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

这种服饰材料,是服饰制作者从山上扒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加工而成。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如《桂海虞衡志》卷15载:"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

"又《岭外代答》卷6载:"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由于各个方言的地域语言、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

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这种衣衫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最后将对襟改为偏襟。

赛方言黎族,除陵水县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穿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服饰了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

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虽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

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

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黎族服饰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