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探析---以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为例摘要:海南黎族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黎族人民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黎族人民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关键词:黎族;传统服饰;文化黎族是我国岭南地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树皮布以及种植棉的民族,这一独特的民族凭借着辛勤劳作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内容丰富,形式优美,工艺考究,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不仅有利于为海南岛的建设提供历史文化上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现状黎族传统服饰是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历程中,通过本民族的智慧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演变和不断地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
海南岛作为黎族人民分居和聚居的地方,由于和大陆隔海相望,交通闭塞,无法和外界保持畅通和频繁的交流,这才使得黎族传统服饰得以保持较为原生态的服饰文化。
但由于民族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情况不断改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现在黎族男女传统服装服饰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很少有人穿,即使是在乡村也比较少见,而喜欢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并掌握这些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加之在工业化的冲击下,黎族聚居地区充斥着大量廉价的服饰服装,而制作过程复杂,制作速度慢,且制作成本颇高的的黎族服饰就变得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同时,黎族同胞也在不断地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这使得很多黎族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也慢慢地缺乏了解和认可。
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概况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黎族祖先们甚至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如今在海南的槟榔谷内就保留有这样的服饰。
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由于黎族聚居地区地形复杂,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黎族服饰款样上也有差异。
,服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在长期的繁衍、迁徙发展过程中,黎族形成了几个方言群体。
按习惯沿用的五个支系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加茂)、“润”、“美孚”,五个支系的服装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哈方言服饰;杞方言服饰;赛方言服饰;润方言服饰;美孚方言服饰。
3.1 哈方言服饰哈方言女子服饰多以蓝色为底色,对襟、无纽扣,前摆长后摆短。
上衣可分为单层或者三、五层上衣,在领口、襟、袖口和后背常常用图案粗犷的绣花装饰。
下身多穿筒裙,分为短、中、长三种,深蓝底色,面料为各种花纹图案的织锦或者在织锦之上绣花而成;哈方言男子服饰上衣多以原色或者蓝色为底色,为麻织、棉布缝制,一般为对襟无纽扣,有长、短衣之分,衣底边缘留穗,下装系包卵布。
头上一般缠着黑色或者深蓝色的棉布。
3.2 杞方言服饰杞方言女子上衣一般以深蓝色或者黑色为底色,无领、对襟、无纽扣、袖窄,衣襟两边各有一行铝质扁圆形装饰。
衣服背后以及下摆上有绣花,袖口处镶有三寸宽的白布边。
下身穿紧身及膝中筒裙,筒裙以红色为底色。
头缠黑色或者深蓝色头巾,或者是织锦带穗头巾;杞方言男子上装为白色或者深蓝色棉、麻布料,对襟,无纽扣无领,或仅用小绳系扎。
腰间前后各系一片棉布或者麻布,红巾束腰。
额前结发,头缠红布或黑布,颈戴数十个铜钱串成的项圈,手绑红色或者蓝色绒线。
3.3 赛方言服饰赛方言女子服装多为蓝色、白色,上衣多为直领、斜襟、盘扣、窄袖。
下穿织锦长而宽的筒裙,多为横条纹或者水波纹,穿时将筒裙在臀部打上一个褶纹,并在裙尾绣上复杂和精美的图案;男子上衣多为长袖、对襟、无领,胸前用一对小绳子代替扣子,腰部前后各用一片棉布或者麻布遮羞。
3.4 润方言服饰润方言女子上衣多穿黑色或者深蓝色“V”型领、不开襟、无前后之分的“贯头衣”,并以“双面绣”作为衣身两侧的镶饰,衣襟下沿、衣背下部绣有宽边横向绣花装饰。
下身穿超短筒裙;男子上衣多为开胸式,长袖带有衣领,并配有铜制的纽扣,胸前有一个大口袋;。
下装为布头较长、仅能掩盖阴部的三角形小短布,长出的部分可翻褶垂落于小腹前,且带有丝领。
3.5 美孚方言服饰美孚方言女子常用黑白相间的头巾交叉于脑后。
上衣对襟,无纽扣窄袖,常常用红线衔系,衣服背部中间有一道横着的花纹。
衣襟上端左右各缝缀两条红色布条,领口拼接一块海军领式方布。
筒裙十分宽长,齐及脚面,通常在腰间打一个褶裥;男子上衣多为对襟,领口处理与女装一样。
下穿黑色白边、左右开叉的短裙。
4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探析4.1 黎族传统服饰表现的形式美黎族传统服饰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服饰的色彩搭配、材料的运用、款式的构成和图案纹样上。
从色彩搭配上看,黎族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配以红、黄、绿、白,可谓是“五彩斑斓”。
这些色彩都是来自于自然中的原料,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稚真的审美格调。
黎族传统服饰多采用对比用色,且注重色彩的调和;从材料的运用上看,黎族传统服饰的材料多为自然中的树皮、鲜花、棉、麻等,而染色原料多为植物浆液、动物血液或者一些矿石等。
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原始存在的,通过黎族先民勤劳的双手进行手工制作,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自然气息;从款式的构成上看,黎族传统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不同的方言地区的服饰款式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服饰款式区别更为明显。
而且,在同一方言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各有不同的衣着款式,不同身份的更有其特殊的服饰。
所以,在黎族地区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从图案纹样上看,黎族服饰的图案丰富多样。
黎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所以黎族服饰上多有以动植物为原型的纹样。
4.2图案纹样与色彩蕴涵的审美情趣4.2.1 自然崇拜在严重依赖自然的原始社会中,黎族的先民们对于大自然非常的崇拜,他们崇拜的内容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石崇拜、山崇拜、树崇拜等等。
他们的服饰材料不仅直接来源于大自然,而且,在他们的服饰中有很好的体现。
他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将大自然中各种实物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4.2.2 图腾崇拜黎族的图腾崇拜随着黎族的母权制氏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黎族的图腾崇拜的特点是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们崇拜龙(鱼)龙、葫芦瓜、鸟、牛和猫,他们认为这些动植物和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着某种联系,所以在他们的服饰中,总会出现以这些动植物为原型的各种图案。
4.2.3 祖先崇拜黎族崇拜祖先大概发生于其母系氏族时代。
黎族人对于祖先非常的尊敬,他们将祖先的灵魂称为“祖先鬼”。
为了趋吉避凶,黎族先民开始祭拜祖先,而且,在岁时节日中,他么也会祭祀祖先。
5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审美方面的缺陷,以槟榔谷文化景区为例5.1 海南黎族服饰缺乏传统的工艺美众所周知,黎族服饰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黎族先民通过将采集来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智慧,结合从大自然中得来的启示,有创造性地制作服饰。
但是随着黎族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和工业化的影响,黎族先民的植物纤维原料及采制工艺、龙被制作工艺、双面绣与贯首衣制作工艺、单面织制作工艺、染色技艺以及图案和花纹都在很大的程度导航出现了流失和失传。
所以,在槟榔谷中,我们无法见到那些年长的阿婆是怎样将自然中的原材料纯手工地加工成各种纺线,现在她们使用的纺线,都为机器制造出来的。
同时,黎族先民在纺织各种服饰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纺织工具,但在槟榔谷中我们所见的纺织工具几乎都是一样的,即使采用这样的原始工具织出布匹,最后也难免的掺杂一些现在的工艺对其进行加工。
5.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缺乏传承美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黎族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逐渐减少。
20世纪50年代,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
目前,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屈指可数,而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可以说黎锦技艺生存已面临濒危。
黎族纺织技艺大都是心手相传,如果代与代之间出现断层,那么黎族纺织技艺将很难传承下来。
在槟榔谷见习期间我就发现了这一问题,我们在景区内所见的都是年纪较大的阿婆在进行纺织,这是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黎族纺织技艺的断层已然出现。
5.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缺乏多元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很难有很好的认知和认可,同样,海南黎族传统服饰文化也不能为大多数的人接受,尤其是整天面对各种流行服饰的年轻人。
李笃中在其《全方位的无限》种提到,“如果缺乏了多样性,则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自由”。
在槟榔谷文化景区实习期间,我所见的黎族服饰大都缺乏多元美,有点过于囿于传统。
这就使得其只能在所谓的传统的圈子中,无法得到更好地发展自由。
6 针对黎族传统服饰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建议,以槟榔谷文化景区为例6.1 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保护好利用好海岛棉、木棉、各类野生麻类、树皮、藤类等纤维材料,为黎族传承纺染织绣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
尤其是像槟榔谷这样的旅游文化景区,占据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应该有能力地建立适当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6.2 在景区内建立技艺传习馆,开设纺纱、染色、支部、刺绣等课程,一方面可以为她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来槟榔谷参观的游客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到黎族织锦技艺的价值。
6.3 设立图书展览场所,加强该技艺的宣传工作。
槟榔谷文化景区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组织人员研究黎族织锦技艺,并搜集和出版与黎族织锦相关的学术著作,并在景区内展览。
6.4 吸收一些对黎族服饰文化感兴趣的服装行业的年轻人,通过他们将黎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适当的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黎族服饰产品。
参考文献:[1]《黎族服饰》,/view/275761.htm.[2]民族生态审美学/黄秉生,袁鼎生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陈兰.浅议黎族传统织锦图的造型美.琼州学院校报,2010年第六期.[4]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5]王养民,马燕著:《黎族文化初探》,广西出版社,1993年版.[6]王献军.黎族服饰文化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刑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