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迈向学业成功的阶梯。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

本文主要以我们中心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主线,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教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措施,多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
园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极为重要。

1、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小组之间可以买不同的必读书目,利用读书时间相互交换阅读,充分节省资源。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例如我们学校规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为读书时间,所有老师不得占用。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

3、老师参与,做学生的好榜样。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也要读书,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管理学生的书籍,和学生一起认真读书,这在学生心中能够调动起孩子极大地读书欲望。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1)、精读法。

我们的学生拿到一本书以后,急于想知道的是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很少有人关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谈不上去
体验。

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精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也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2)、略读法,或称浏览法。

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先看序言、目录,后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

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用“一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

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

读书要善于抓住关键性词句,抓线索,抓文眼,拨冗去繁、提纲挈领,搜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2、学生如何运用读书方法
(1)一边读一边想。

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

课外阅读必须有思维参与。

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

说明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

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印象;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边读边动笔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国传统的的阅读经验。

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

如,教给学生圈画法: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圈起来(O);把不理解的词用方框框起来(口);把优美的词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文章中心句或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或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现在学生又有了统一的读书卡,可以指导学生把平时读书读报时摘录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填写好。

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尝试批注,这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3)编列提纲。

这是把握文章的思路方法之一。

近年来“思路教学”被列为小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提倡学生“善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章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的理解。

编列提纲,就是理清思路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内讲读课、阅读课内容、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学法指导。

a、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住六要素,即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

b、读写人的文章,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

c、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设想先让学生懂得这类课文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

然后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熟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d、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方法。

如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植物要抓住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过程的特点。

e、参观、游记一类的文章,设法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是这类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

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

f、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这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色的特点。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

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1.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

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有心人。

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3.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积极思考的习惯。

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4、教会学生做读书积累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

教会学生不仅会做读书积累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积累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词语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5、“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6、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四、总结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
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小学生长期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

对小学生进行学习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