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三、病 理
• 光镜下,可见密集的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 密集,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 染色质呈颗粒状,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 样浸润,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形态学特征。
三、病 理
电镜下见淋巴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大, 常染色质丰富,细胞器缺乏,核糖体丰 富。该病在病理上通常属中度恶性非霍 奇金淋巴瘤,大部分为弥漫型大B细胞, 而来源T细胞的很少,约占2% 。免疫组 化染色可显示CD20(白细胞表面分化抗 原簇)阳性,LCA(白细胞共同抗原)阳 性。
二、发病机理
• 2、 淋巴结或结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 生,继而转变成肿瘤细胞。这些细胞随血 流迁移,因其细胞表面携带有中枢神经系 统特异性吸附标记物,故仅集于中枢神经 系统。以后这些肿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的某个部位增生,形成肿瘤。
二、发病机理

• 3、 位于脉络丛基底和蛛网膜下腔的淋 巴细胞被激活,引起增殖,最后变成肿 瘤,然后这些细胞沿着血管周围间隙 (Virchow-Robin)进入脑实质,最后到 达肿瘤生长的部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指由 淋巴细胞起源的,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病 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发生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淋巴瘤绝大多数都是非何杰金淋 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一、 病因 二、发病机理 三、病 理
• 四、临床表现 • 五、辅助检查 • 六、诊 断
三、病 理

最常见的是中线部位结节样病灶,24%
的病例为弥散性脑膜及脑室周围受累;最
容易损害部位为脑白质或胼胝体内及其附
近,其次为基底节深部中央灰质或下丘脑、
后颅窝及脊髓, 葡萄膜或玻璃体也可受累。
三、病 理
大脑白质以额叶最常受累,然后依次 是颞叶、顶叶和枕叶。罕见颅骨发生的 PCNSL 侵及硬脑膜和头皮。
四、临床表现
4、硬膜内脊髓占位 最为少见,最常侵犯脊髓的下颈段和
上胸段,先出现不对称的下肢无力,随后 不久出现感觉障碍,诊断依据活检
五、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 50%的病人脑脊液压力轻、中度增高,
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增加,多次脑脊液 检查可提高恶性淋巴细胞的发现率。
五、辅助检查
头颅CT :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单 发或多发团块影像,且密度均匀,边界清 楚,周围有轻、中度水肿、钙化。钙化、 出血及囊变非常少见。
七、鉴别诊断 • 八、治疗进展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近年来资料表明,所有结外淋巴瘤 呈上升趋势,脑和眼部尤为突出。这种 上升原因不能用现代的神经影像学和肿 瘤诊断学技术的提高来解释。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PCNSL主要发生在年龄60岁以上者,似 乎与人口的老龄化呈正相关。在有免疫缺 陷的HIV患者中PCNSL占1.6%-9.9%,是常见的 一种继发性脑肿瘤.
五、辅助检查
四、临床表现
2、弥散性脑膜或脑室周围损害 此型占PCNSL的24%。以脑膜损害为主要
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类似病毒和细菌性脑膜炎临床症状。部分 患者出现性格改变,抑郁焦虑情绪、记忆 障碍和精神症状等。
四、临床表现
CT/MRI显示PCNSL多侵犯脑室周围、胼 胝体、丘脑、小脑等中线结构。注入强化 剂后发现病灶呈弥散性增强,脑膜增厚强 化。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大多数超过 100mg/dl, 细 胞 数 增 加 2-400/mm3 , 脑 脊 液 细胞学中容易查到淋巴瘤细胞。
三、病 理
• 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CD20(白细胞表面分 化抗原簇)阳性,LCA(白细胞共同抗原)
四、临床表现
1、孤立或多发分散的颅内结节 PCNSL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病变最常
见于颞上部,其次是颞下部,15%的病人 主诉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数周内有上 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
四、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局灶性神经功 能障碍如无力、感觉障碍、步态异常 或癫痫发作,非局灶性表现包括颅内 压增高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或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体征以视乳 头水肿最常见,其次为肢体瘫痪(轻 偏瘫多见)。
五、辅助检查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密度均匀增强, 但CT无阳性发现不能排除PCNSL的诊断,有 人报道13%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CT检查始终 无阳性发现。 稍高密度原因与淋巴瘤瘤体 组织能吸收较多的X线有关。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
PCNSL的MR信号有一定的特异性,T1呈 等或稍低信号,T2呈稍低或等信号。与淋 巴瘤内丰富的网状纤维分布及瘤体富于细 胞成分有关。
一、 流行病学、病因
除正常人群中散发外, PCNSL 最常见于 ①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②AIDS病人 ③遗传性免疫缺陷及其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 中枢神经系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发生于肾移 植和心移植者约30%; AIDS病人占3%。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EB病毒及疱疹病毒等病毒可能促发淋巴瘤。
五、辅助检查
• Johnson等认为,PCNSL可因为肿瘤内坏死 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MRI改变,在T1加权像 病灶相对于灰质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 权像的正常脑组织与肿瘤之间差异趋于明 显,中至高度坏死灶往往表现为高信号。

五、辅助检查
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往往呈不规则或 周边环形强化。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 套样浸润由此导致血管内皮受损,破 坏了血脑屏障。
二、发病机理
PCNSL在正常免疫力人群中的发病机 理不清楚,中枢神经系统与眼同属免疫 “盲区”,无淋巴循环和淋巴组织聚集, 体液和细胞免疫均较弱,PCNSL起源有以 下观点:
二、发病机理
1、在某些致病因素(如病毒)所致的感染 和炎症过程中,非肿瘤的,反应性淋巴细胞 聚集于中枢神经,以后这些炎性细胞在中枢 神经系统内转变成肿瘤细胞。
四、临床表现
3、葡萄膜或玻璃体病变 病变常侵犯眼的后半部葡萄膜,
包括晶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表 现为视物模糊和视敏度的改变。眼 部的症状常先于脑部的症状。
四、临床表现
裂隙灯检查发现双侧前房角膜沉淀, 类似于眼部的感染性疾病,视网膜和脉络
膜 正常。可以通过玻璃体穿刺查出淋巴瘤细
胞 ,这比脑穿刺活检要容易的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