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摘要:从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角度,试图发现人格理论研究的整合趋势,并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述为人格心理学提供整合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认知——情感人格系统整合人格心理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它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理论观点百家争鸣、研究手段百花齐放、学说论著层出不穷。
许多新的人格理论观点和学说为我们解释人格的本质和机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人格研究范式新的发展。
然而人格领域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松散的,曾有学者在谈到人格及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现状时充满信心,他认为:“当前传统的人格理论并未死去,而又产生了更多新的人格理论,但同时缺乏能整合前人资料、进一步指导研究的人格理论。
”[1]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缺乏一种整体思想和一个整合观念。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理论为人格理论提供了整合途径。
1.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 goffman 的社会学理论、印象操纵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2]。
人格是一种建构,人格的建构主义根植于上述三种理论,尤其是符号互动理论,人格建构过程包括三种成份: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
按照人格的建构主义观点,在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三成份中,自我起决定作用。
自我意识使人际交流成为可能,交流使自我展示成为可能。
人格源于个人的自我展示,借助于旁观者对这一展示的感知及行动者的自我意识,人格最终得以建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建构的三成份分属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研究范畴。
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试图将这三个组成部分整合到同一理论框架中,从而为人格心理学提供一种元理论。
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围绕人格的形成、人格的结构、人格发展的动力及人格测量等问题,人格理论家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从理论假设到实证研究,传统的人格理论几乎都局限于个体内部的人格探讨,个体是人格分析的基本单元,每一个体内部都存在一种能够进行描述、测量甚至可以改变的人格。
事实上,人格不仅存在于个体内部,而且还广泛存在于个体与情境、个体与个体之间。
人格在社会交往中建构而成,人格建构离不开人际过程,而这正是建构主义在人格问题上的立足点。
人格的建构主义并不拒绝过去的人格研究,也不否认人格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它是通过一种拓展的观点扩充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一整套人格理论及其方法论能够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主义者并不回避传统人格理论中的难题,相反通过对人格建构的三成份及建构过程的细致分析,建构主义对这些难题进行了探索性的解答。
总之,作为人格心理学的元理论,人格的建构主义终其目的在于:整合人格和人知觉(社会知觉)研究,在各种人格理论之间建立一个广阔的理论框架。
2.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进化论整合心理学的一种尝试,以进化论为指导来探讨和研究人的心理起源和本质及社会现象,把适应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主要概念,综合了进化生物学和各种理论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受进化规律的制约。
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
人的心理具有进化的心理机制,进化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进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行为与进化之间起中介作用的[3]。
进化的心理机制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适应性和领域特殊性。
进化心理学强调“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关键”。
要重视研究人类过去生活环境和个体早期生活经历,但过去具有适应性的策略在现代生活环境中未必仍具有适应性。
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领域特殊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的特殊但功能上整合的有机体面临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人格是具有领域特殊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存在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策略,因此对人格要从情境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
不同的适应领域依据不同的原则来操作,这些策略可能数量很多,每种机制是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的复杂方法,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法。
人类心理涉及许多复杂的和特殊的机制,每一种机制都会提供一种独特的功能,以解决面临的特定的问题。
同时进化心理学还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心理机制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三类:文化背景影响心理机制表现的阈限;个体的发展经历使个体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激活心理机制的当时情境输入的影响[4]。
以进化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对人格研究的主要范式进行分析、整理,可以把各种人格研究观点纳人到进化论心理学的人格体系之中。
2.1 精神分析论范式这是由弗洛伊德创立,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的。
该范式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
其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恋母情结、梦、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等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洛伊德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意识范畴拓宽到潜意识领域。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所描述的并不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们,而是在一个人自己的生物性的、内在紧张下行动着的个人。
结果,他们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弗洛伊德没有本质的区别。
与精神分析观相比,进化人格观不仅看到了人格的稳定性,更强调了人格的不断建构,并指出建构是智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2.2 特质论范式由奥尔波特发起,其后的研究者有卡特尔、艾森克及大五模型的研究者。
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虽然特质论也认为人格是会改变的,但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强调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多是把人格看作是静止、稳定的,没有说明特质的形成过程。
进化论人格观虽然认为种族进化中形成的遗传特征会对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但更强调人格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策略,当个体面临环境改变或策略的有效性下降时,个体的适应策略可能发生改变。
2.3 学习论人格观点该观点认为人格是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可以分化强化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适应的概念,学习过程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
进化人格观看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反馈并不是策略形成的根本评价标准,还要看来自外部的评价与个体本能、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习论人格观都低估和忽视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与学习论观点相比,进化人格观强调遗传、心理机制、策略因素在人格建构中的作用。
2.4 现象学观点大多数持现象学观点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他对事件的知觉和了解方式,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研究课题,强调个人的尊严、人格的完整和自我的充分发展。
罗杰斯、马斯洛注重健康、向上人格的表现,分别提出了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并希望把这种策略推广到更多人身上;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是现象学各种人格理论的综合,其基本体系是“构念”和“十一条推论”。
从进化观来看,这些健康人格特征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具有较高适应价值的稳定策略,凯利的“构念”和推论更是策略的具体化。
但是,现象学忽视了在同一环境中适应的策略是多样化的,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适应策略;同时也忽视了环境是不同的、变化的,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最佳的适应策略,社会文化观点的跨文化人格研究已经对此提出批判;现象学同样忽略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适应策略的变化,目前最佳的适应策略可能产生“逃离效应”而降低适应新环境的价值。
与现象学观点相比,进化观强调适应策略的多元性、发展性。
进化论心理学的人格观中“心理机制”、“策略”等概念能够把各种人格研究观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把握和理解人格现象。
3.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米契尔(walter mischel)和舒达(yuichi shoda)于1995年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cognitive 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理论,简称caps理论[5]。
该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中最新发展的一种较为系统的人格观点,提供了一种更宽泛的人格观点和统一的理论框架。
在caps理论中,米契尔在他提出的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基础上强调了情感和目标的作用,并将这些变量称为认知 -情感单元,指个体可以获得的心理——情感表征,即认知、情感或感受。
系统中的这些认知——情感单元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正是这些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构成了人格结构的核心,并促进或抑制这些单元的影响。
caps理论有两个主要假设:(1)个体在认知 -情感单元的长期可通达性上不同,即特定的认知——情感单元或内部心理表征被激活或“想起来”的难易程度不同;(2)个体在认知 -情感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上存在稳定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个体的总体经验(即认知社会学习历史)的不同,同时它也深植于生物学基础,反映了个体在遗传上的差别。
caps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其特征:(1)个体可通达的认知——情感单元;(2)单元之间独特的相互关系结构以及能引起特定心理体验的情境特征。
当个体感受到特定的情境特征并进行加工时,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便会促进或抑制这些情境特征对特定认知、情感及潜在行为的激活。
认知——情感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个体独特性的基础。
该理论中的人格系统是指在独特的关系网中的认知——情感单元,这种独特的关系网构成了人格系统的结构。
人格状态指在特定时间,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之间的激活模式,它有赖于当时个体经历的特定场合和心理情境。
很长时间以来,人格心理学领域一直在试图调和一致性矛盾。
米契尔等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致性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了人格心理学中关于人格一致性的长期争论,使众多心理学家去寻找人格特征的跨情境一致性。
米契尔认为,caps理论解决了这个表面上两难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个体跨情境行为的可变性既不是“误差”,也并非“可归因于情境而不能归因于个人”,而是反映了有意义的稳定的人格系统。
caps理论预测,即使人格系统本身完全保持稳定,个体在某一领域内的活动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在“如果……那么……”关系中,一旦行为产生的条件改变了,跟随其后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6]。
caps理论既考虑了有关行为可变性的资料,又考虑了有关人格稳定性的直觉信念,并将前一种现象结合到后者的概念中;它不仅承认个体与情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建构人格系统的概念时,将行为的跨情境可变性作为其行为表现和潜在稳定性的核心方面。
该理论可以通过鉴别能体现某一个体或某一类人的特征的、稳定的行为可变性模式,来更有效地研究一致性问题,而不是去寻求更高的跨情境一致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