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摘要:本文围绕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对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理论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特别致力于当前人格研究的理论问题,并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论文表明:人格心理学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巍然屹立人文科学之林,呈现了其远大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如是说,同样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如此。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科体系中唯一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

对人性的探讨,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末利都学派与爱弗斯学派等先哲之言。

但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一般人认为以奥尔波特(Allport)著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及默瑞(Murray)著的《人格探究》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自从这两本书出版以后,在西方,不仅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大学心理学系也相继开设了人格心理学课程。

就这样,人格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今天人格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理论系统化、实用化的学科。

然而,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哪?什么是人格哪?人格是一个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

字、自奥尔波特之后好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

例如,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则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

但是,综合各家的定义,可以认为,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今天的人格心理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各持己见,自成一家,相互独立,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人格心理学理论可以氛围六个的理论学派,分别为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

以下将着重介绍这六大理论学派的具体思想。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阶段,主要以艾里克森、沙利文、荣格为代表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1、人格动力说:即驱力理论,是驱力的、紧张降低的、享乐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能量源于身体内寻求发泄和紧张降低的兴奋状态。

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代表了持久的无法摆脱的力量。

本能(驱力)具有一个来源、一个目标和一个对象。

所有本能的目标就是紧张降低,这与愉快相联系;本能的对象就是其得到满足的方式或紧张得到松弛和降低的方式;本能的来源是身体的兴奋或紧张状态。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与直接满足个体需求的东西有关,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自我是本来自于本我,由本我发展而来,其行为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性的方式进行;超我则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它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超我的工作不但是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而且还为自我提供榜样,因此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优秀、是否应当受到赞扬。

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三者是协调发展的。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本能的来源是身体的紧张状态,身体中作为躯体紧张源并因而成为本能的能量的部位叫性感区。

从躯体发展上看,躯体主要性感区的转移由生理因素决定,因此,随着早期性感区的改变,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兴奋和能量投注到一定的性感区。

第一性感区是口腔,第二性感区是肛门,第三性感区是生殖器。

在口腔期,身体的兴奋部位是口腔,因此婴儿满足于喂食、吸吮拇指和其他口腔运动,这一阶段受到太多挫折将形成口腔人格。

在肛门期,这时的兴奋投注到肛门,快乐与便溺有关;这一时期的满足和挫折经验会发展为肛门人格。

在性器期,兴奋和紧张集中与生殖器,男孩开始有勃起,该部位的这一新兴奋使得读生殖器的兴趣日益增加,并日益意识到女孩没有阴茎;女孩也会有类似的体验。

这一时期的发展将会形成性器期人格。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学理论1、自我理论: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将来的连续性。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与抚育者在养育情景中形成了一种信任或不信任的关系;(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2—3岁,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他们感到有能力、是独立的、有强烈的的个人操纵感;(3)自动性对内疚:4—5岁,主动性得到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内疚与退缩性,也可能会缺乏目的感;(4)勤奋对自卑: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也可能形成自卑和对自己的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否则会出现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该阶段发展亲密关系,否则会孤独;(7)繁衍对停滞:形成投入工作个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否则将产生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8)自我整合对失望:这一时期将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足,否则就会落入失望的境地。

(三)沙利文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沙利文认为,无论现实的人格还是我们想象的人格,都不能脱离人际关系的存在。

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成为他自己。

每个人都会形成人格意象,人格意象是指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人对自己的意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好的我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第二部分是坏的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第三部分是非我,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此外,沙利文将人格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前期、青年后期、和成年期。

他认为青年期具有重要意义,前青年期和少年期所发生的事对于发展满意的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前青年期是开始于八、九岁,此时出现了新的需要——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而青年后期,他们感兴趣的是投入令人满意的性活动,建立长期关系。

(四)荣格的心理类型说荣格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基本态度:第一种为内倾的人,其主导倾向是把精神能量向内排放,内向者倾向于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的内部世界,表现为退缩;第二种的主导倾向是把精神能量向外排放,其特点是积极、对人和外部世界感兴趣。

别外,人具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感觉与直觉是非理性的功能,它们与人如何理解信息有关;思维和情感是理性的功能,它们与推理和判断有关。

这四种机能,每个人都要全部用到,但,其中的某一种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主导方式。

如果感觉是主导方式,你倾向于集中在直接经验上;如果直觉占主导地位,你将倾向于根据可能性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来认识事物;思维机能占主导地位的人,倾向于以合乎逻辑的、客观的方式分析所接受到的信息,并善于对各种观点进行积极、谨慎地解剖并凭借推理决定自己该怎样做;情感占主导地位的人,会从价值观和主观印象出发对信息作出解释,在作出决策时,关心人的因素胜过其他技术因素。

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可以组合成八种人格类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肯定与某一类型相吻合,但是,2×4的框架代表了人类心理结构中不同的固有特性。

二、特质理论它一般不关心对一个人的认识,而更注重于了解处于特质曲线上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何。

它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在该理论上做重要贡献的理论家为高尔顿•奥尔波特、亨利•莫雷、需蒙德•B•卡特尔等,他们在理论上的贡献如下:(一)高尔顿•奥尔波特的特质论高尔顿•奥尔波特认为,研究人格的策略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整体探索,即研究人的共同特质,根据对某一特质的测量把所有的被试进行比较。

另一种是个案探索,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

个案探索的目的就是明确人的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描述:1、核心特质,是指5个或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2、次级特质是那些在构成我们人格方面起次要作用的特质;3、首要特质,是指对某个人的人格起主导作用的特质。

(二)雷蒙德•B•卡特尔的十六项人格因素理论雷蒙德•B•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了16种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三)大五人格因素理论它把人格的基本维度分为五个方面:1、神经质性维度: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易于波动的人在神经性的测量上会得高分;2、外向性维度: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外向者爱好焦急、经理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而内向的人则相反;3、求新性维度:指对经验持开发、探求态度。

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4、随和性维度:在此得分高的人是了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得分低的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5、尽责性维度:是指我们任何控制自己,任何自律。

属于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

三、生物学理论它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格,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是基于生理差异之上的,它借用了自然选择这一概念来解释大量的、相对稳定的行为。

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任务是汉斯•艾森克,其主要理论如下:(一)人格结构理论汉斯•艾森克把所有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内外倾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外向和内向可以根据行为来加以区分,也可以根据人的生理构成来区分。

极端外向的人在努力回避讨厌的无聊,他们的问题是要满足他们对刺激的需要,而内向的人会选择僻静的、无刺激的环境。

第二个维度为神经质,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情绪容易变、过度反应,即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而得分低的人则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大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