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九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
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
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
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
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
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
”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
”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又如“愤”字从心,贲声。
它的烦闷义和愤怒义都可以从义符“心”得解释。
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来看,烦闷义出现的时代较早,因此可以确定它的本义应该是烦闷。
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例如“綱”(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2、引申义的特点(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种相似之处。
例如“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關”,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引申为关卡。
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例如:“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
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年”。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例如:“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急、危险。
(2)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①从个别到一般例如“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②从具体到抽象例如“術”、“道”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例如:说(shuō)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ì)语(yǔ)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例如:解(jiě)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造了“悌”字。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
例如:“具”的本义为备办饭食,因而可引申为饭食,所以称粗劣的饭食为“草具”。
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也可由备办饭食引申为泛指准备、备办。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具”在此指的是准备步兵和战车。
准备的目的或结果是齐备,因而“具”又有齐备义。
再由齐备义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部、都。
如《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
”即把全部情况都告诉刘邦。
这样弄清了词义引申的来龙去脉,了解其所以然,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词的有关意义了。
《古代汉语》教案十第十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本讲介绍了判断句的定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文言文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常识内容精讲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
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
这是一种误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
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
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例如下面的文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
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
(“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
(“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