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六大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不断推进,集体备课活动也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
但各校在具体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往往误入了歧途。
对此如果不认真地对待和解决,势必会使集体备课陷入尴尬境地,构建高效课堂成为空谈,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笔者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反思总结了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六方面问题。
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集体备课也被全面推广,但实际上不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重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真正体现出集体备课的功能。
这些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通常都是临时召集,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意性很大;参与教师一般都毫无准备,或目标要求不明确,他们只是将重点、教学要求等罗列一番,不能围绕中心问题深入地进行探究。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集体备课自身的要求决定外,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的不当也不可忽视。
我们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大搞形式主义,以量为本,过分强调量化考核,忽视备课的内质,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集体备课教案”这一机械模式,至于有多大的实用性就无暇顾及了。
于是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就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不会真正形成统一的集体备课教案。
二、认识不足,被动应付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的不正确,教师们对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他们尽管口号喊得很响亮,但行动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纯粹是把集体备课当作是一种任务,被动的去应付。
上述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备课组没有集体备课计划,常常是学校要求了,就随意找出某部分内容,简单地讨论一下教学时数、重点难点、处理步骤等等,然后每个人分头写自己的教案。
这种无计划、无主题、缺乏精心准备的集体备课实际上只是应付地完成了一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上规定的工作,而集体备课中应该统一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探讨的方法,都没有完成,直接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果。
更有甚者,有的备课组为了一味图省事,出现了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还可能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
三、缺乏合作,个人独裁
在集体备课中,大多数备课组都是确定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或是学科组长担任主备课人。
一般来说,这样做可使集体备课的准备工作更可靠更有保证,开展起来也会更顺利。
但长此以往却会出现“语言霸权”和“老人权威”,最终使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是老教师的“权威”活动,从而都尊重、盲从于他们的权威地位,失去抒发己见的信心。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权威”教师高高在上,一切自己说了算,独自一人包办备课组的教案。
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主备教师读读教案,其他教师听听记记,就算完成一次集体备课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补和合作,必然会使集体备课成了一人参与的备课,成了个人的独唱,成为个人独裁。
这一现象虽然和“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现象相比积极的多,但却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使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这既不利于备课组的发展和成熟,也不利于教学水平更好地提高。
四、划片包干,教案之和
一说集体备课,大家心里首先想到的是不用备那么多课了!于是为了应付检查,阴奉阳违,借集体备课之名,谋“分工备课”之实。
有的备课组由备课组长将各章节平均分配给同年级各位任课教师,由大家各自为政,分头撰写教案,然后合订起来复印给大家,以个人教案之“和”作为集体备课的成果,并美其名曰:资源共享。
这种划片包干、“承包式”的集体备课方法,实际上就是把集体备课等同于个人教案之和,这样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因缺少教师们的共同研究探讨,以及他们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不仅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而且也使集体备课成了“挂羊头,卖狗肉”,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
五、拿来主义,资料拼盘
由于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些教师看来,集体备课无非就是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和修改教案。
于是很多备课组为了省时省事,实现教师“自我解放”,根本不动脑筋思考,不去动笔写教案,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分头到网站搜集下载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案,对网上的资料实行“拿来主义”,窃为集体所有,装订成册后美其名曰“集体备课”。
很明显,这种靠“拿来主义”所形成的集体备课无非是“网上资料的拼盘”罢了。
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没有舍取选择,直接“拿来”了他人的成果,作假现象更为严重。
尤其严重的是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备课的“懒汉”。
这样的集体备课就像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这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六、绝对统一,抹杀个性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要有活力,必须要有所“统”,有所不“统”,妥善处理统与分的关系。
但有的备课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一统”的模式教育,他们以集体备课形成的“通案”为纲,强调绝对统一,要求同年级同科教师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作业、统一检测,甚至
上课的环节都要如出一辙: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
这种“大一统”的模式教育,把集体备课统的过死,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这样不仅会抹杀教师的教学个性,限制他们的思维活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创新,而且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和激情,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这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以上几方面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多渠道地规范集体备课,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