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
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4.《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
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在汉代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是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6.“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7.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
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
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②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③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④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8.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 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 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9.清前期,景德镇某御窑厂有雇工300余人,其中圆器头、雕削头等工是“计工给食”,“其余工作头目雇请,俱给工价。
”“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回赐给来进贡者),故大内(皇宫)颁样烧造。
”该窑厂①属于官营手工业②产品主要用于皇室日用③采用机器化生产④产品主要用于朝贡贸易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10.《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
”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牺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1.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12.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网疏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
司马迁在这里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C.对私人营利采取一定的放任态度 D.发展商业应因地制宜14.《旧唐书•郑注传》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反映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5.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A.汉代成都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明代苏州地区 D.清代的洛阳地区16.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17.清朝康熙《归安县志》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性特点C.此经营方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D.该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 D.寓兵于农20.《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21.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西安 B.天津 C.上海 D.广州22.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②纺织业显著发展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3.《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A.安边境 B.尽地利 C.稳秩序 D.抑商业2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25.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第II卷(非选择题)26.(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
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
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材料三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
(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
(6分)27.(15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
……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