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
出题者:佛山市三水中学郑秋琴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1.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坎儿(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右图(略)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4.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6.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水稻种子
B.铜壶
C.青花瓷
D.漆器
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8.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9.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10.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的主要表现在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④
11.明朝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茅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2.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的市镇展开了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①隋唐时期,城市
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14.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15.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闭关锁国B.文字狱C.重农抑商D.政治腐败
1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7.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8.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8分)
19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2: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3“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
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
(2)结合材料2,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3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20题: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 ——《太湖地区农业史》
依据材料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10分)
(不要求做)材料: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一:二牛抬杠(北方地区)图二:唐曲辕犁(又称东江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