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设计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设计

未有天才之前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论证思路;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细化、全面的阅读习惯;
2.品读作品,比较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
3.能从本文的阅读中思辨当今社会“国学热”的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的阅读思维;
2.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够比较完整顺畅地归纳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大致结构;
2.提出需要进一步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
简单地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直接切入课文。

三、课文的整体理解
1.结合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概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

2.有选择性地提出学生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当然,教师事先也应预设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问题的必要补充,对课文进行解读的基础以学生的问题为主)3.结合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几个关键词语。

(戕贼、不足齿数、泥土、天才、整理国故、崇拜创作……)
四、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1.课文论点的表述方式的比较。

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能否改成“只有这种民众,才能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可补充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在本文的论说过
程中大量运用的是反面的事例?)
明确:改动过后看似意思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却削弱了文章的针对性及抨击的力量。

2.本文语言特点的赏析。

问题: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动、有趣味。

(这样的问题答案大多带有“贴标签”的痕迹,因此本教学环节重在通过品读和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能否用术语概括是在其次的。


五、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课文。

(学生对文章往往会形成先入为主理解和判断,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求真的阅读态度。


【作业布置】
问题:84年后的今天,鲁迅的这篇文章“其生命”是否还“似乎确乎尚在”?
(本文题仅供学生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作简单的讨论,不着力展开。

如课内没有时间讨论,可以作为课堂的“留白”,让学生到课外思考。


作业:就当今社会的某种文化现象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演讲稿。

要求: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语言力求生动风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