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谢谢!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0.1120. 10.11Sunday, October 11,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5:0 5:1705: 05:1705 :0510/ 11/2020 5:05:17 AM
体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
严金胜
内容提要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三、ECG诊断AMI的新标准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六、ECG诊断AM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脏的外观及血管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STavR↑伴Ⅰ、Ⅱ、v5、v6、ST↓--左主干或三 支病变; STavR↓伴前壁心梗—梗死面积大,住院心衰发生 率高; STavR↓伴下壁心梗—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2、ST↑与ST↓并存 前壁心梗出现下壁ST↓--前壁严重缺血及
LAD近端闭塞,梗塞面积大; 下壁心梗并胸导ST↓--与后壁或侧壁缺血有
位是:室间隔、左右室前壁、心尖部、左室 侧壁。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不出现病Q的原因 1、梗塞面积小,如累及左室面积≤ 10%; 2、梗塞深度浅; 3、某些特殊部位;如左室高侧壁、后壁和 后基底部; 4、多支血管病变引起的大面积梗塞;多部 位的小灶性梗塞;LBBB;LAFB。
三、ECG诊断AMI的新标准
脂质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可伸缩型)
不稳定型斑块(病变)
发生在破裂/侵蚀口的血 小板凝聚
脂lip质id 核core
外膜
不稳定型心绞痛 / 非Q波急性心梗
稳定型斑块 不稳定斑块
斑块破裂
Braunwald E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970–1062.
病者劳力性胸痛5年,本图为无胸痛时记录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5、超急性期中,梗死区相应导联R升支延缓, 即VAT≥0.045”,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6、AMI伴束支阻滞,自主心律或心室肥厚者预 后差。
六、ECG诊断AM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系列的心电图描记 增加描记导联,如右室、后壁等 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对比 紧密结合临床及血清心肌标记物
为同一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梗严重威胁生命
心血管事件链 美国每年: 110万;其中首发MI65万,再发MI45万; 83万MI住院; 20万死亡。 即每29秒发生一例心梗,每分钟即有一例死 于心梗
中国急性心梗流行现状
每年新发心梗70万例; 每年心梗死亡40万例;
上海复旦大学资料:急性心梗死亡率20%左 右,明显高于欧美
ESC/ACC2000AMI的ECGS标准
导联
进展的AMI
确立的AMI
ST↑/mv
Q时间/ms
胸导
≥0.2
任何Q

肢导
≥0.1
≥30
注:ECG变化必须至少2个导联,且Q深≥0.1mv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1、微小Q波 前胸导联Q未达病Q标准,但宽于或深于
下一胸导Q,即Qv3>v4 > v5…..;且V1~3均出 现Q波。
中国AMI的诊断标准: ESA/ACC AMI新定义:
1、心绞痛;
有心肌坏死标记物
2、心电图的动态演 1、心肌缺血的症状

2、出现病理性Q波
3、心肌坏死标记物 3、ST↑或↓
且有动态变化
4、PCI术后
以上3条中有两条即
可诊断
内皮细胞
稳定型斑块(病变)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2、进展性Q波 原导联出现的Q波进行性增宽或加深,或
原无Q的导联出现新Q。(从小到大,从无 到有)
微小Q波V1—3小Q
进展性Q波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3、病理性Q波区
虽在梗死区导联上出现的Q未达标准,但 其周围可记录到病Q区域。如胸导上下肋或 左右的范围均可记录到。 4、QRS波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80年代后….. QMI NQMI
近年 根据ECG-ST改变(早!) STEMI(管腔全堵,红色血栓,溶栓!) NSTEMI(管腔不完全堵,白色血栓,抗栓!)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Q波形成的条件 1、梗塞的范围 直径>25~30mm; 2、梗塞的深度 >左室厚度的50%; 3、梗塞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这些部
0.25mv或RⅡ进行性丢失。
R波丢失:胸导R波递增不良、R波振幅相差>50%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併急性前间壁心梗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
左束支阻滞并急性下壁心梗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avR的改变在心梗中的重要意义 1、STavR↑或↓-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STavR↑伴前壁心梗-左主干或LAD 近端堵塞;
关,提示梗死面积大,临床预后差。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3、Q波 QAMI梗塞面积通常>NQMI,MI早期死亡
率较高。而NQMI再发MI的发生率较高,两型 的远期预后相似。 多导联有Q、宽而深的Q及R振幅明显降低的 病例常伴左室射血分数的明显下降。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4、梗塞部位 前壁心梗比下壁心梗的预后差; 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塞的预后比无合并右室 梗塞者死亡率相差约5倍;心源性休克、室 颤及Ⅲ度AVB的发生率高。
QRS40ms内,梗死相关导联的R波出 现≥0.05mv的负向波。 Cabrera征和 Chapman征。
Cabrera征和 Chapman征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5、R波丢失 ①胸导R递增不良; ②胸导两个相连的导联上出现R振幅相差≥
50%; ③同一导联R波进行性丢失; ④RⅢ、avF<0.25mv伴QⅡ出现,或QⅢ 、avF伴RⅡ <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ECG的优点
设备简单、普及; 检查无创,方便; 可多次重复; 经济; 信息可靠,具诊断价值。
ECG仍然是诊断AMI必不可少的、极其有用 的诊断工具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80年代前,根据ECG有无Q波:(一般6~8小时出 现,平均9小时) 透壁性心梗 非透壁性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