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中国高铁发展的认识摘要我国高铁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很迅速。
当下我国高铁正处于高速建设发展的时期,高铁成为当下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我国高铁发展的历程是什么?如此大规模的兴建高铁有何意义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我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高铁;发展;意义;问题AbstractChina's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started late, but the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Nowadays,our high-speed rail is in full sw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which has aroused considerable public attention. What is the process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large-scale high-speed rail, and what ar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towards our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I will talk about these issues in this article.Keywords: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problems1前言当下我国高铁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高速建设发展增长期,高铁成为当下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我国高铁发展的历程是什么?如此大规模的兴建高铁有何意义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我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正文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
按照2008年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定义,“高速铁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新建的专用线路、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专用的列车控制系统。
中国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就是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四大优势:一是速度快。
二是安全可靠。
日本新干线自运营以来,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列车颠覆和旅客伤亡事故,法国高速铁路10多年来始终保持安全运营的良好纪录。
三是经济实惠。
四是运载量大。
1.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1.1.我国高铁发展溯源我国高铁的规划和建设起步比较晚, 但发展非常迅速。
2003 年10 月12 日,长春开往北京的T 6 0 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 这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 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铁时代。
不仅如此, 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 而其以每小时2 5 0 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铁建设的重要一步, 奏响了我国高铁建设和运营的凯歌, 揭开了我国高铁发展的序幕。
1.2.我国高铁发展现状及规划2003年10月12日正式运营的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是中国自己研究、设计、施工的时速200公里的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
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时速300km 的高铁—京津城际客运正式通车并投入运营。
京津城际铁路首次大面积使用无砟轨道技术,首次采用500m长钢轨工地焊接施工工艺,跨区间进行长大无缝线路的铺设,主要结构均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线下结构与无砟轨道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的对接。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全面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运营,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h。
2008年,中国政府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辐射中国70%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人口达7亿多,北京到国内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时间将不超过8小时。
同时,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地区、江汉平原、湘东地区、关中地区、成渝地区、海峡西岸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为重点,建设城际高速铁路,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1]2.发展高速铁路的战略意义发展高速铁路是解决我国干线通道客货运输紧张的最佳有效方式,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需要。
2.1.交通模式的战略性选择如何有效解决我国13亿多人口基数产生的大流量交通运输需求、尤其是干线通道运输,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必须考虑的现实和未来战略性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客货运输量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主要通道客货运输需求量大、集中,铁路运输能力紧张、“一票难求”的问题严重。
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国情角度,无论是资源、环境条件,还是对大运送能力的需求以及大众化出行对交通费用的承受能力,我国干线通道运输都难以复制西方国家以小汽车交通或小汽车+飞机的主导型模式;尤其是既需要解决客运问题,又要解决货运问题,更需要大力发展铁路,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干线运输结构模式。
当然,在高速铁路已在世界成熟推广应用,成为现代化新型运输方式的今天,也不可能违背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再选择大量建造普通铁路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旅客运输需求。
2.2.发展高铁的国情性在干线通道普遍拥有普通铁路的基础上,采用新建高速铁路的方式,实现客货分线,既能有效形成大运输能力、建立多层次产品结构体系,满足不同群体运输服务选择,又能提高铁路运输现代化水平,是一种较佳的现代化发展选择。
我国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数量多、分布广,块状区域集中和点线特征明显,城市群等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密度高,城市群人口一般都在一千多万人以上,甚至达四、五千万人,区域间干线通道和城际主要通道运输需求量大、集中,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通道的未来客货运输需求还将进一步继续增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适合于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发展。
[2]2.3.发展高铁的社会经济拉动效益高铁的通车有利于各省市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城市知名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各省市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铁将促进城市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
高铁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城市功能的外拓、产业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高铁建设发展形成的区域,其城市能级远远大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的区域。
同时高铁也对城市经济带的分工协作和经济技术交流,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的未来各省市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两地的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
高铁的建设将增强市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形成“同城效应”。
便捷的出行方式、推动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高铁能带来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高铁本身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涉及电子、信息、材料、航空、环保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
高速铁路的建设必将推动济宁一批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铁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其维护和运营也需要新增岗位与部门,同时高速铁路的建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也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铁的建设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方面,在产业集聚方面,以及城市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高铁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对于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来说,高铁一经通车,意味着带来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将直接推动该市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铁的建成,在旅行时间方面的缩短、客流运输量的增加、旅游设施的完善,将使旅游业的发射面进一步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也会给餐饮住宿、商业、交通、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铁时代毫无疑问已经到来,高铁经济也将给城市之间带来更多发展更多经济收益。
3.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1.高铁发展的经济与市场限制适合高铁的生存环境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能够承受高速轮轨比较昂贵的票价和多点停靠,第二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轮轨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
而我国目前在建的高铁的地方并非都能满足以上两点的要求,换言之,我国并不具备全面建设高铁的土壤。
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铁的超前建设,其价格必然是“昂贵”的。
比如,中国第一条高铁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在2008年8月1日开通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亏损额超过7亿元。
而实际上,京津唐地区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而这样的地方都不能保证盈利,又怎么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全面开启高铁的建设呢?3.2.高铁发展的技术和时间限制我国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大跃进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在正常的情况下,高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与一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渐进过程,不应该出现我国集中爆发的情况。
现代高铁运营非常成功的日本,并没有即刻大规模的发展高铁。
日本在建造铁路时,先把路基修建好,然后等十年,让路基自然沉降固结,所以日本的新干线40多年没有出现问题。
而我国如此急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可持续隐患的。
必然造成后期维修和维护费用的大量增加,甚至有些路段要重修。
3.3.其他问题(一)高铁票价过高与普通列车相比,高铁确实更加快速,更加舒适,但票价也更加昂贵。
高昂的票价令很大一部分乘客对高铁这一运输工具望而却步。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客运票价高,难以符合民众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春节期间,特快车一票难求,而动车却空位不少。
说明民众现有收入水平与高铁客运的票价还有较大差距。
高速度、高票价的高速铁路并不是普通乘客们普遍能接受的。
部分人士认为,高铁对中高端收入群体来说可谓“物有所值”但目前多数消费者需要的还是票价低廉的普通列车和大众化服务。
(二)高铁给沿当地居民和环境带来污染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过程中,许多地方的高铁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匆匆上马,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