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0、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刚、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5、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疏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8、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0、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1、守恒:是指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2、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1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4、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1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系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16、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7、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8、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9、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20、完形—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21、认知—结构说;这是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常理理论,他认为学习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2、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4、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志的学习活动,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6、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它包括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7、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
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的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8、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30、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序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也叫倒U曲线。
3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3、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4、垂直迁移:指牌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5、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别一种学习中去。
36、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37、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38、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39、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40、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42、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43、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结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44、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45、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4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
47、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重学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48、实物直观:是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
49、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
50、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
51、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2、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执行顺序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5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5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56、操作整合: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把模仿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57、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过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8、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5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60、高原期现象:这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61、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的过程,或是刺激与反应的重复操作。
62、练习曲线:是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
6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6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6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66、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7、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做其有效性。
68、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过程。
69、完形训练模式: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学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70、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7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