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叶表皮观察

植物叶表皮观察

豆科四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10级生科1班 寇敬 刘暖暖 曹雪琴 李阿娟 乔景焕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四种豆科植物(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的叶表皮特征
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不同豆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在叶片上
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

豆科
叶表皮特征共同点说明豆科是一自然类群,其不同点说明叶表皮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中间区
分的依据。

因此,豆科的叶表皮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能为该科现生植物的系统分类以及在
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豆科 叶表皮 气孔 分类学意义
前言:豆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748属19700
种,其中结瘤的约有2839种,我国约有172属1485种豆科植物。

豆科植物因其生物固氮、
根系发达、抗击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繁殖方便等生物学特征,不仅是用材、能源、
饲料、绿化观赏、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而且许多种类在现代经济社会和人民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分类价值。

由于叶生存于植物的主要生活时
期,是非生殖器官最广泛应用的特征,在分类学方面有优于花的一面,尤其是叶表皮特征在
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叶表皮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为植物分类学和系统
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该研究对四种校园豆科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显微观察,以期为
该科植物的分类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器材和试剂
1、植物材料: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
实验方法:取实验材料上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特征,然后
拍照,如下图:
紫荆下表皮(图1) 紫荆上表皮(图2)
结果分析:
通过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豆科的四个种叶片表皮结构的一般特征描述为:
1、上表皮
脉间表皮细胞以
5-6多边形如紫荆上表皮(图
2),三叶草上表皮(图6)。

细胞多呈不
规则连续排列,脉间区无气孔或有少量的气孔分布,上表皮无毛。

2、下表皮
脉间区表皮细胞如三叶草(图5)为不规则多边形,叶脉表皮细胞呈多边形至菱形。

洋槐下表皮(图3)
洋槐上表皮(图4)
三叶草下表皮 (图5) 三叶草上表皮(图6)
龙爪槐下表皮(图7) 龙爪槐上表皮(图8)
3、气孔器
气孔均呈不均匀分布,且上表皮细胞气孔分布较少,下表皮细胞气孔分布较多,由此可以说明叶片的气孔分布,有助于植物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

参考文献:
[1]张雪梅. 豆科五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08:57-59.
[2]王祺. 山东中新世山旺组紫荆属(豆科)叶化石的叶枕研究——兼论豆科植物叶枕的早期演化[J]. 古生物学报,2012,01:1-13.
[3]张芬琴. 镉胁迫对二种不同耐性豆科植物生长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及水杨酸对镉毒害的缓解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程荣花,马飞,马丽. 豆科植物叶枯焦面积自动化测量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12,12:108-110.
[5]陈桃,朱辉,王超,张忠明. 豆科植物共生信号转导及根瘤形成的机制[A].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学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学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20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