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力学知识点复习.
lgt
无因次压力半对数图
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
Ⅱ为过渡段(窜流段),描述的是基质岩块系统向裂缝供液的早 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基质岩块的供液,裂缝中的压力相对 稳定,它的出现以及持续时间由特征参数λ 和ω 决定。
lgt
无因次压力半对数图
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
Ⅲ为晚期段(总系统流动段),描述的是当生产时间较长时,基 质岩块系统向裂缝的供液达到稳定,基质岩块系统的压力与裂缝 系统的压力同步下降。这时井底压力的变化与渗透率等于裂缝渗 透率的等效均质油藏相同,所反应的是整个系统即基质岩块系统 和裂缝网络系统的总特性。
(1)越小,过渡段台阶越高,过渡段出现时间越晚
从的定义分析,窜流系数越小,Km与Kf
的差异越大,即基质孔隙渗透率越小, 渗流阻力越大。因此,在基质岩块与裂 缝网络之间需要较大的压差才能发生窜 流,在开井生产的过程中,裂缝中的压 力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基质向裂
缝窜流所需要的压差。所以越小,过
关。 岩块越小,裂缝密度越大,则形状因子越大,反之则小。
沃伦等提出的表达式为:
4nn
L2
2
式中:n —— 正交裂缝组数,整数; L —— 岩块的特征长度,m。
窜流系数的大小,既取决于基质与裂缝渗透率的比值,又取决于 基质被裂缝切割的程度。基质与裂缝渗透率的比值越大、或者裂缝密 度越大,窜流系数λ越大。
lgt
无因次压力半对数图
第九章 思考题
4、弹性储容比对压力动态有什么影响?
弹性储容比对压力动态有什么影响?
双重介质的渗流特征参数和 将控制流体在裂缝-基质中的渗流型态。 (1)越小,过渡段越长;反之,越大,过渡段越短 从的定义可知,当越小时,基质孔隙相对发育而裂缝孔隙发育较差,
基质岩块向裂缝补充流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基质岩块的压力与裂缝的
油气层渗流力学的基本公式(需要记忆)
1、折算压力的概念,利用折算压力计算油水界面海拔的方法 2、达西线性流公式 3、二项式非线性渗流公式 4、单相流体平面径向流产量公式(压力、流速、产量的计算) 5、定压、封闭、定流量外边界表达式 6、定产、定压内边界的表达式 7、单相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渡段的台阶越高,过渡段出现的时间越
晚;反之, 越大,过渡段的台阶越低,
过渡段出现的时间越早
λ1<λ2<么是窜流系数?
窜流系数
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的渗流过程中,具有粒间孔 隙的基质岩块与裂缝之间存在着流体质量的交换。它反 映基岩中流体向裂缝窜流的能力。定义为:
Km Kf
rw2
式中:
rw——油井半径; ——形状因子。
窜流系数
为形状因子,它与被切割的岩块大小和正交裂缝组数有
考试题型
1、填空题(基本概念) 2、判断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简述题(分析) 4、作图题(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5、计算题 6、公式推导题 7、论述题
油气层渗流力学的知识点
1、达西线性流的特点、适用范围、达西单位制 2、平面径向流的压力及流速的分布特点、产量的影响因素 3、完善井、不完善井、超完善井的概念 4、镜像反映法的基本原理,源-汇、汇-汇的水动力学场图 5、压力叠加原理及适用条件 6、储层简化模型的外边界类型、内边界类型 7、边界形状与井所在位置对产量的影响(偏心与产量?) 8、边界性质(封闭及定压)对生产井(定产及定压)产量及压力的影响规律 9、溶解气驱油藏的驱油动力,生产GOR变化特征及原理 10、非活塞式水驱油的特点及非活塞产生的原因 11、一维非活塞式水驱油过程中,某时刻含水饱和度分布特征 12、利用油水相渗曲线确定水驱油两相区平均Sw与水驱前缘Sw的图解法 13、气体渗流与液体渗流的异同点 14、裂缝性油藏的渗流关键参数及对压力动态的影响特征(见后)
第九章 思考题
3、阐述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
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
流体在双重介质油藏中的渗流存在早期阶段、过渡阶 段、晚期阶段。
lgt
无因次压力半对数图
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
I为早期段(裂缝流动段):描述流体在裂缝系统中的流动,液 体的产出主要来自裂缝网络,基质岩块尚未向裂缝网络供液。
弹性储容比ω 弹性储容比描述裂缝网络与基质孔隙两个系
统的弹性储容能力的相对大小,定义为裂缝网络 的弹性储存能力与油藏总的弹性储存能力之比。
fCf mCm f C f
式中:Cm、 Cf — 流体在基质岩块和裂缝网络中的综合压缩系数 φm、φf — 基质岩块系统和裂缝网络系统的孔隙度。
压力同步下降。所以越小,则过渡段延伸越长;反之过渡段越短。
ω1<ω2<ω3
对压力动态
的影响
当时->0,可认为是单一孔隙
介质储层(常规均质储层)
当->1时,可认为是单一裂缝
介质储层(纯裂缝储层)
第九章 思考题
5、窜流系数对压力动态有什么影响?
窜流系数比对压力动态有什么影响?
双重介质的渗流特征参数和 将控制流体在裂缝-基质中的渗流型态。
(1)液体可压缩、不可压缩 (2)多孔介质弹性、不考虑弹性 (3)不稳定、稳定 8、直线供给边缘、直线封闭边界附近一口井的镜像反映法及产量计算公式(压力 叠加的运用) 9、变产量压力叠加原理及井底压力(压力恢复、压力降落)的计算
第九章 思考题
1、什么是弹性储容比?
双重介质理论(物理模型)
双重介质中含有细小孔隙并具有高储存能力的基 质岩块是流体在地层中的主要储集空间,而储存能力 低但渗透性高的裂缝网络则是流体在地层中流动的主 要通道。由于裂缝和基质岩块组成的两种孔隙体系的 物理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相差悬殊,使得压力 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平行 的水动力学系统(水动力学场),在这两个水动力学 场中又存在流体交换。
弹性储容比ω
基质岩块系统孔隙体积
m
总系统体积
裂缝系统孔隙体积
f 总系统体积
裂缝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比例愈大,弹性 储容比ω 愈大。
弹性储容比ω
fCf mCm f C f
=1,岩块无孔隙的裂缝性油藏(纯裂缝油藏) =0,常规的粒间孔隙油藏 0<<1,双重介质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