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的渊源关系
现代书法与汉字
• 由于毛笔的书写速度太慢,人们都改用书写速度快的硬笔。 加之如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书法与汉字的距离越 来越远了。汉字的简洁与规范不再体现在书法上,书法家 们依旧用繁体创作,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艺术性。 现在我们平常应用的汉字也不再带有艺术性,我们很难从 中汲取丝毫的艺术美。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如 今越来越少的人不了解书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每 想到这,我的心里就会感觉特别沉重。我觉得书法的发展 历程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种体现,同时更是一种浓缩。 任何一种史书都不能像它那样完美地、生动地、艺术地体 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希望人们不要仅仅把书法看作 是艺术,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华名族独一 无二的文化。
甲骨文
金文
楷书
大纂
汉字构形的演变
行书
小纂
隶书
草书
甲骨文
在并文时古的卜是甲 这没是代代文记中骨 有在最文字事国文 里被近早字。而商主 就列代的中它刻代要 入才文体是在后指 不 书被字系中龟期殷 多法发。较国甲王墟 说字现由为已和室甲 体,于完发兽用骨 了中所甲整现骨于文 。,以骨、的上占,
金 文
书法与汉字构形的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 件的书写符号。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 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 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 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 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汉字自从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出现时, 与其同时产生了许多美的创造,人们在汉字的 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书法的审美追求。
楷 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 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 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成熟 于唐代,也称为“正书”、“真 书”。楷书是历史上出现的最晚 的字体。它是最大限度实现人们 书写运用要求的一种字体。可以 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字体 演变的真正完成。
种它于实正样认书的 体介 字是它用。潦而写楷 可于 体人具与它草产速化 以楷 。们有审是,生度。 说书 日极美一也的太它 是、 常大相种不。慢是 楷草 生的结集要笔和为 书书 活灵合自求势草了 的之 中活的由楷不书弥 草间 常性字与书象的补 化的 用,体艺那草难楷 或一 的所。术样书于书 草种 一以由,端那音。它们和 数字一样,可以表示既念,但 每个读者念的时候却可以根据 自己的方言发音。因之,秦朝 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 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 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 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所操的 方言常常彼此听不懂。基于同 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国人 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 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 能阅读汉文,但不会说一个汉 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 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 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 难想象的。”
文字是民族统一的基础, 但20世纪中国台海分治局 面的出现,却使中国文字 又一次出现了“文字异形” 的局面:大陆使用简体字, 台湾、港等地使用繁体字。 偌大中国,不但政治不能 “一制”,文字也分出两 般。自秦统一以来的“书 同文”变成“书不同文”。 其影响深远,使不得不为 今天汉字的发展有了更多 更深的忧虑。
• 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古老 淳朴、自然的线条,同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从自然万物中体会方圆、曲直、起伏、疾徐等变化及 美的规律,到秦,小篆成为官方字体,小篆的整齐性, 规律性充分显示出了“示威强,服海内”的威严,从 容、大度的气势,由于篆书笔法的丰富,风格的多样, 人们在追求书写时也产生了许多审美追求。由篆书的 柔和的线条,曲折美转为出现波磔的汉隶,由细长变 为粗扁、由象形向符号性发展,字的结构有了变化, 书写方式也有了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出现了新的书法 审美。人们不再把细长繁缛的线条作为美,而把平直 舒放,已具蚕头雁尾的笔法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追求, 隶书的笔画在线条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 具有更广阔的回旋余地,更强地艺术表现力。线条的 抽象写意性和抒情性体现的更加充分,因此也更能体 现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汉字演变为隶书, 也标志着汉字真正进入到了今文字阶段,不仅使书法 线条的外在形态上体现出多样性、情感寄托性、个性 表现性。情感的流露,个性的张扬不仅表现在外在形 态的变化,而且透过外在的形体体现出内在的精神气 质,风采神韵,甚或是鲜明的人格力量和学识修养。
毛泽东的书法
汉字的影响
汉字的诞生,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类文明史上 的伟大事件。仓颉造字,不必究其有无,因为汉 字绝非一人所造。它是数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凝 聚而成。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就 是一个魔方,就是一个个文化精灵!它来源于生 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体、人的思维和人的 精神;它忠实地记录了人类进化的脚印和科学的 一步步发展。
金文
小 纂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 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 行于秦代。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 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 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 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 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 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小篆 的创立,使汉字有了固定的结体法 则。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它则具 有线条圆润,粗细均匀的特点,结 体取长方的纵势,相对于大篆的拙 重浑厚,更显得轻灵文秀。典雅与 秀丽并重,庄严与轻盈同存。这或 许是对小篆美的最真写照吧。
行 书
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形成于汉代,是 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由于它对 书写笔画的简化,今天的一些字就是脱自草书, 如“书”字等。同时,草书具审美观,简约但不 单调。点画、结构千姿百态,流动但不细滑,富 于节奏的变化。从境界上来说,无一种字体能和 草书那种浑然宛如一体的境界相比。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便 统一了文字。后世对其评价时 这样写道:“从后来的历史看,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 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 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 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 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 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 一的粘合剂。这种文字不是以表 示一个词的语音成分的若干注音 符号为基础,而是由大量的书写 符号即汉字所组戍,每一汉字表 示一个物体或一个抽象概念。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历史的痕迹, 也是一个民族统一的 基础。
汉字与书法渊源关系
似乎在汉字形成之初,书法与汉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的基本对 象是汉字,尽管汉字的书写并不一定是书法,但没有汉字,就谈不上 书法,这是毋庸臵疑的。 汉字最初是祭祀用的,书写在龟壳或兽骨上,称之为“卜筮”。所 以人们对汉字有一种虔诚的心理,它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有了 这样的心理和态度,中国人在书写汉字时,对它就进行了特别的艺术 加工,便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进一步将对汉 字的这种认识,逐渐地引进到对汉字书写的理解中来,使本来也极为 普通的汉字书写,在人们的观念中变得非常富于自然和社会内涵。由 此看来,汉字从一开始就是实用与艺术并行发展。我们说书法不仅是 艺术,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因为中国书法包含 了中国人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丰富的观念,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形式美 的创造。在书法的发展史上,文化观念往往是极其重要的促进力,文 化观念的不断被注入书法,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使它越往后发展, 越具有表现力,最终成为中国的一门重要艺术和学问,而这一切,根 源都是汉字由象形走向表意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素质,即汉字产生与 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秦统一之前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国文 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 当地人均不认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 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 政令的畅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 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 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文 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 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秦朝地域辽 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 交流。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 其《全球通史》第十章《中国文明》叙 述中国文明的特点时这样写道:“与印 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 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人在他们整 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 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 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 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 互相交往。而印度则不同,那里今天仍 有14种“民族语言”;英语是其中的一 种,用尼赫鲁的话来说,它在其他13种 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
•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数千 年漫长的岁月。秦统一中国后, 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 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为书 写、雕刻,乃至印刷术的发明 与完善,创造了便利而规范的 有利条件。就其整个文字史而 论,今天的汉字,是经过多次 变革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目 前现有民族56个,具有本族文 字的23个,而汉字是通行文字。 在中华各民族儿女以及海外华 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过程中, 汉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法中 文国 汉 化 字 的 的 渊发 源展 关与 系书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 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 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 传说。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商代文字资料以 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 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基 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 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 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 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大纂
•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 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 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 种汉字字体。
隶书
欣风有化到书点是法一隶 美书篆出隶 赏格变为东结,汉艺次书 观写书于书 的也化向汉体奠字术大的 。速圆书基 价趋,上时扁定演进改出 度转写本 值多具挑,平了变入革现 更的与是 。样有起撇、楷史了,是 快笔审由 ,划美篆 化书,、工书上一使中 同改的书 ,法轻捺整的的个中国 时为需演 极艺重等、基一新国文 更方要化 具术顿点精础个的的字 具折。来 艺美挫画巧。转境 的 书 审,将的 术。富美。隶折界 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