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一、汉字的起源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字也是现今世界上唯一通行的活态文字,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而言,我国的汉字是活态的交流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表意文字。
经过漫长的岁月,虽然很多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充实,以方便各个历史时期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我国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主要有:结绳记事说、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起一成文说六种。
(一)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为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是原始先民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生产活动中的事情,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结绳记事可见,结绳记事的方法对于文字的产生是有影响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
如图1-1所示表示“一”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一条绳子;表示“二”在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两条绳;而表示“五”的时候则有变化,即系两条交叉的绳子,这种简单的记事、记物的形式确实类似文字,但却为少数。
而结绳记事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导致事件信息的丢失,系的结多了人们便不能很好地辨识“结”所代表的的事件,而且结绳记事有专门记录的人员,如果这个人死亡对整个氏族或者部落而言,其历史是缺失的。
(二)契刻说契刻就是在木棒上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用作信物。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
契刻的载体多是竹、木,也有兽骨、石头等等。
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
汉字起源“契刻说”认为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犯人常常在监牢的墙壁上刻上“横线”以记录在狱中度过的时间,与契刻的原理是一样的。
而古代在契上刻的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但契刻和结绳一样也是帮助记忆的手段,与创立文字关联不大。
创立文字体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不是手工工艺过程。
每一个字都蕴含了创字者的思考结果,每一个字的字义也就是创字者记载的历史和文化。
(三)八卦说八卦是古人用来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是古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古老的辩证法哲学。
孔安国《尚书·序》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论便丛》载:“文字便从不便衡(横)。
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
故¦|¦从而后成‘水’,|¦|必从而后成‘火’,¦¦¦必从而后成‘<<<(川)’。
”按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
但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
有限的卦象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都是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
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
八卦图(四)仓颉造字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
《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
”仓颉创字并不是仅仅依据文献记载,而是分析仓颉两字的字义的结果。
仓颉:仓,人启,人类启蒙心智,颉,吉“頁”(首),頁和首字的八和丷换位,首也就是向上,頁也就是面部向下,故颉也即吉利开头。
有些学者认为有些现代学者不能理解仓颉创字的思维,武断的认为没有仓颉其人,其实是不对的。
仓颉创字开辟了中华民族文字的历史,并且以“字”的字义承载历史的智慧。
研究仓颉创字必然研究创字思维。
例如说“龙”:尤匕为“龙”字,蚩尤就是龙的起源,龙的起源也就是蚩尤,蚩尤也就是出没草丛的疣豬,也就是龙的起源就是疣豬。
龍是龙的繁体,繁体字“龍”也就进一步解释蚩尤就是豬。
民间流传了一则仓颉造字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文字的来源。
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要利用打结的绳子来记事。
一天,仓颉请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二辆车,而属下却搞不清楚是一马换二车还是一车换二马,结果错误百出,让仓颉伤透脑筋。
仓颉利用绳结记下黄帝交待他办的许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
于是仓颉开始研究,如何把图画变成文字。
仓颉每天在沙地上涂涂写写,渐渐地知道图画可以转变成文字,他为此欣喜若狂。
他慢慢地从生活中了解形成中国文字的六种原理,即“六书”仓颉从此就不停地造字。
后来黄帝召见仓颉,请他专心造字,于是仓颉更积极地造字,以造福大众。
这便是祖先发明文字的由来。
(五)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汉字的河图洛书说认为文字是上天的恩惠,例如说“神”:示申,示:表示、展示,“申”:“田”字从下至上,也就是先民对农业的寄托和希望为“申”,也就是先民的愿景。
河出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
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必然是人类自身创立,不是所谓“神”的杰作。
甚至于“神”还是人的杰作,也就是人的意识形态的杰作。
文字神赐说是唯心主义的文字观,显然是不成立的。
后世宣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还有学者认为汉字的起源与劳动生产有关,认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了阶级社会,并不断形成氏族,而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的标志是图腾,图腾也是文字形成的主要表征之一,渐渐地,人们在不断地生产生活中,将看到的实物和事件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出现了文字,这种说法显然跟文字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是科学化的推测之一。
二、汉字的构成要素及方式汉字的构成要素及其方式,即今天我们所说的造字的方法,对于文字产生源流和说法,人们都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础进行的探讨,并无定论。
汉字的构成方式则不同,它是前人在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中形成的对文字产生方式的一种概括。
这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一个学科,即文字学。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的巨著《说文解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理论,即为六种造字的方法,也是自古以来分析文字形成的主要方法。
(一)《说文解字》1.《说文解字》的概念及历史地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它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字典之一。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
《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文解字》的书名释义《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二)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提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是关于许慎“六书”理论的具体阐述,也向我们阐明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方法。
造字法指的是“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用字法则是“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方式,这是对“六书”“四体二用”说的具体说明。
1.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
如:“上”、“下”。
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
金文“上”小篆“上”金文“下”小篆“下”指事字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这种造字法跟象形造字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也就是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的原因。
2.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那事物的样子,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
所用字形与意义对象在形体上具有同一性。
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阳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
其本义就是太阳、月亮。
金文“日”金文“月”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它指事、会意、形声字的造字基础。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会意就是会合组成这个字的各部件的意义,用以表现该字所指向的事物,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