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教学人性化教育
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要动能动,要静能静,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学生没有一个睡觉、开小差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课后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把握好探究的时机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个个能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动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学习动机。
其中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验探究,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你想怎么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把三个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到什么结论?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能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当然也从中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所以说把握好时机,创设探究空间,采用铺垫方法逐步设计问题,有预见的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渐渐的、持久的、均衡的发展。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探究空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课堂要求改变备课形式
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现在我另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
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首先要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如《梯形》的教学,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
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
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其次是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三、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
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
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总之,要经营好一个课堂,做一道既营养价值高又口味好使学生们都爱吃的“菜”,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就得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有兴趣起来,这样你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甄德山,王学兰.教学成效相关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1-35.
[2]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3]周景,张庆林.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