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深度备课

浅谈深度备课

学习“深度备课”心得
语文教学要凸显语文“本色”,必须先打好“底色”,进行深度备课。

走向深度备课:教师必须坚持历练好三项基本功:一指教师把握学情的准度。

学生学情起点如何,对文本的“原认知”如何,学习本文怎样让学生的提升幅度、扩张程度更大些:朗读水平提高了、忽略之处关注了,认识浅近之处深化了,课堂积累丰富了。

二指教师进行文本细读的精度。

即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标题、关键词语、句式、标点、句序、段序,都可以进行还原、置换、比较,以小明大。

以《故都的秋》为例,由标题映照课文,“故都的秋”从第几段写到第几段?由此文章可分为几部分?题目换为“北平的秋”“北国的秋”如何?第三段“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前可以各加上怎样的定语?这几句意思分几层?顺序能否调换?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先写江南的秋?以上问题指向文本细部的解读,或新颖或深入,其实读出了教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而这正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三指教师进行文本增容的厚度。

增容,其实就是将文本读厚。

其一是内读,即教师自己以读者身份“陌生的眼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其二是外读,除教学用书外,要找寻相关文本:原文本,课文内提及的原文本,或是课文外删去的原文本;互文本,课文所在的原文本,与课文内容相关、相类、相似的文篇或书本;超文本,与课文相关的系列文篇和书本,包含同一内容、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
写法的文本,包含名家的相关解读成果,包含网络文本,史学、哲学、美学角度的解读可高度关注。

占有并整合这些成果,重在将自身的读解体验转化为文本教学策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