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有感记得还是很多年前,同事外出带回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我借来看看。
一翻开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并在几天内就把读完全书。
后来参加名师在农大千课万人观摩现场,在会场门口购得这本书,并请于老师亲笔签名。
“它是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将领你走上讲台,教你辅导孩子,助你成为名师!”封面上的几句话,映衬着满天的朝霞,扬帆的船只,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希望。
整本书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它篇”分为四个版块,共70篇文章。
“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文章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
”于老师以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让高深的理论变成了亲切的文字,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
启示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贯穿本书的70篇文章中的,也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要学会宽容”“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忍耐•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
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当然也是五彩缤纷的,做老师要学会宽容。
他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年刚接新班,前任班主任告诉于老师,这个班部队子女多,不好教。
第一节课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黑脸男孩便“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一声“哈依”!全班震惊,看来是给新老师来下马威。
于老师送给全班同学一个笑,示意其他学生坐下,微笑着走到这位黑黝黝、个子不高的学生跟前:“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下,那学生不安起来,感到手足无措。
“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德国法西斯的军礼。
你到底是从哪国来的?”班里发出一阵笑声,学生更不安了。
于老师郑重地说:“我很喜欢你,真的。
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
”然后拍拍他宽宽的肩,请他坐下。
从此,他再也没有在班里搞恶作剧。
因为他有军人的气质,于老师“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放学时负责整队。
他很卖力,工作很项真。
有一回,隔壁班的班主任陈老师说这位“班长助理”几个淘气鬼中午到校后,把笤帚放到半掩的门上。
一位女学生推门进教室,扫帚正好砸在她的头上。
”后来,这位“班长助理”主动找于老师来了,眼皮也不敢抬。
于老师什么也没有说,重重地拍了拍他宽宽的肩。
后来,这位名叫崔世成学生随军转学到东北去了。
他参加工作后曾给于老师来过一封信。
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
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
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于老师的宽容,使一个孩子懂得如何做人。
他懂得了老师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爱。
爱孩子,还要求我们:2.“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一面,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
”《蹲下来看学生》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们教研室王晓虹老师的孩子读二年级,一天到晚鼻涕邋遢。
每次到教研室,他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有一回,于老师就对他妈妈说:“小王,不要老师老是这么说,他是个孩子!”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妈妈一听,急啦:“啊,你吃过鼻涕?!”孩子好象没听见似的,悄声对于老师说:“鼻涕是咸咸的!那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舔过!”妈妈哭笑不得。
是呀,蹲下来,才会理解孩子。
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
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当教师难,当小学教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
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3.“爱是一门艺术!”“爱要讲究方法,爱是一门艺术。
”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或是写上几句赞扬与鼓励的话语……《纸条的魅力》有这么一个故事,家庭学习小组组长向于老师报告,小炳在小组里捣乱。
他把一只小狗带到小组里来了,吓得女同学直叫唤。
这已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他把一只死麻雀偷偷放在小霞的书包里,差一点把小霞的魂吓掉。
于是,于老师给小炳写了一张纸条:“请你明天早晨到校后,来办公室一趟。
”并请班长递给他。
第二天一早,他就来了,低着头,老老实实地站在我跟前。
于老师请他坐下,用十分平静的语气问:“知道我请你来干什么吗?”“知道。
”他说,“昨天中午,我爬上了停在马路边上的一辆汽车上,三摆弄两摆弄,汽车就开动起来了……”“后来呢?”于老师的心骤然一抖,差一点叫出来。
“司机看到车动了,跳上车,一下子刹住了。
”“好险!”于老师提到嗓子眼的心慢慢地回到了原位。
于老师继续问:“还有呢?”“还有,前天我在家庭小组里捣乱。
”没等于老师插话,他接着说:“于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改……于老师本想写个纸条,让他认识认识在家庭小组犯的错儿,没想到带出了“开汽车”的惊险事!否则,他怎么会说,怎么会如此诚恳地表示痛改前非,引以为戒呢?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
内中的原因人人都可以揣摩出来。
写纸条并不是于老师的创造,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就有这么一条。
在《翘起大拇指》一文,于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
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
文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语文老师在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两句:“有老舍风格。
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
”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
他把这篇作文投寄了出去。
虽然直到今天也没发表,可是,这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于老师也像他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深深地爱着孩子!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编织成了一只花环,上面的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幽香;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创编成了一首有情趣的小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火花。
启示之二: “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节课艺术化”以前,我听过于永正老师不少课,有现场课也有录像课,我还邮购了一套《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不同的是时间、地点,相同的是惊喜和震撼。
很多熟悉的课文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会变得非常精彩,很多学生到了他的课堂上总会变得更加可爱。
每每听完课,我都是感慨良多——那课,已不是课,哪里还有课的痕迹。
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了呢?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他说:“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
”(《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于是,他学京剧中的“默”功,“默”起了语文教学。
他常常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主意。
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注意到鲁迅先生送给侄女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
但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如果是鲁迅的话,那么他关心的就不仅仅是侄女周晔一个人了。
他特意托人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去查,一查,这两本书果然是鲁迅翻译的!上课时,他把这一点告诉了学生时,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对课文中关于给鲁迅“送挽联送花圈的何以有学生”一句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他说:“处处留心皆文章。
”(《“什么都能和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于是,他把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瓜叶菊端回了学校;他把妻子准备送给朋友的礼物——电动玩具狗请进了课堂;他把报纸上的漫画当成学生写作的素材;甚至是学校垃圾箱里一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也成了他作文课的话题。
他说:“教师走进课堂,要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于是,教学中要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
学生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
他则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或微笑,或注目,或抚摩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他说:“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教学相长》)于是,他跟昆明的一位小朋友学,在《草》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启发画风”的环节;他跟学生彭晓明学,知道了汉文帝时的缇萦;他跟一位不知名的小学生学,纠正了“烧”字的写法。
他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是,他钻研导入的艺术、造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揭示寓意的艺术、阅读中写的艺术、命题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课堂:“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用八个字作了概括性评价:“炉火纯青,潇洒自如。
”杨再隋教授用这16个字评价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香,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启示之三:“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一文中,于老师是这样书写这本教科书的: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学习。
他家中长年订阅两报一刊,即《报刊文摘》、《参考消息》、《读者》。
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
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
于老师每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早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毕听。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琢磨。
于老师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
于老师这样说:“不善于思索的人,读书再多,实践经验再丰富,他的知识、经验也只能是一堆零散的砖头、瓦块。
”今天的教师应该做个研究者,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应该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坚持爬格子。
从中学到现在,从“有老舍风格”开始写小说、诗歌,投稿。